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33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现代中国真正的"人"的时代的帷幕,女性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发出了个体生命的"呐喊"。作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凌叔华以特异于同时代作家的文学书写,在"人的解放"的同声合唱中发出了女性叙事的另一种声音。本文主要从时代"寓言"的祛魅、女性主体的自审、语言的诗意栖居三个维度解读凌叔华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寻和思索。  相似文献   
62.
姜白石咏梅词意象万千。《小重山令》是咏红梅的名作,词人苦心经营了诸多意象,采用并置、叠加等方式来描写潭州红梅,表达了诗人的愁思。  相似文献   
63.
宝黛爱情悲剧是"红学"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成因,却并非仅是黛玉的情商不高所致.其爱情悲剧带有封建时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4.
林黛玉主张学习盛唐诗风,作诗应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重视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林黛玉的诗论暗含着她对礼法的蔑视和对美好爱情与独立人格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表达了作者的末世情怀。  相似文献   
65.
林黛玉主张学习盛唐诗风,作诗应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重视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林黛玉的诗论暗含着她对礼法的蔑视和对美好爱情与独立人格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创作手法的多样性,表达了作者的末世情怀。  相似文献   
66.
刘伶简论     
学术界对刘伶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言行的考察。本文则从刘伶的言行入手,探讨其言行中所蕴含的玄学意境,探讨《酒德颂》的文本思想内容及其对颂体文的传统写作规范的突破,刘伶从特异的言行到对《酒德颂》的创作,是对玄学意境和自由的追求,虽然在这过程中他有反抗、蔑视和讽刺世俗礼法及其代言人的行为,但这只是其实践和追求过程中造成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67.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以妇女和儿童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家,凌叔华的小说超脱了"五四"的激越和热烈,采用一种话语蕴藉的方式、借助含蓄与含混两种表现形态,使有限的话语蕴含多重复杂意义,赋予作品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与小说的表现对象相得益彰,使小说有一种美文效果,而且对于当今流于表面的文学创作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8.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69.
丁玲是解放区文学创作中的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方向,深入农民生活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小说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性意义,作家在处理"土改"这一重大题材时,显示了一贯的大气写作风格,特别是在对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客观描写和审视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有其他同类小说所未能达到的思想深度,但"遵命"之后写就的该作品也存在人物塑造欠厚重立体等缺憾。  相似文献   
7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但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部作品。争议来自于作品的异质性。它既是意识形态化地反映土改运动的典范之作,又处处闪烁着丁玲个性的光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与无法被湮没的知识分子视角;反思知识分子问题的浅露与内在深沉;女性立场的表面淡化与实质深入;政治意义限制下的叙事融入作家一贯的委婉细腻之风。这些外在与内在、浅表与深层的看似矛盾的特质带给读者与研究者特殊的感受与评价,这也正是丁玲的复杂之处与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