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3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8122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04篇
综合类   59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0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654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909篇
  2010年   777篇
  2009年   601篇
  2008年   659篇
  2007年   797篇
  2006年   692篇
  2005年   585篇
  2004年   529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348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92.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国也经历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其中就包括传统家族的转型。山东临沂大店的庄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500余年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清末民初几十年的时间里,大店庄氏在族人身份、族人的教育、家族结构、家族居住地等方面逐渐实现了转型。转型基本成功,但不彻底,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3.
咏史诗的创作历来鲜有女子问津,宋代几位志存高远、才情卓绝的女子李清照、朱淑真和张玉娘却大胆地闯入这一领域,均创作出了寓意深刻、特色鲜明的咏史佳作。她们的咏史诗从题材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品评人物、褒贬是非和借古讽今、指斥时政两大类,在艺术上则具有笔力豪迈、议论高奇及用语幽深婉曲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4.
夕阳意象是清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本文从六个方面--故国之思、兴亡之感、人生之叹、羁旅之愁、家国之悲、温馨之美,分析归纳了清词中夕阳意象的象征意蕴,以揭示清词中夕阳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95.
唐五代白话小说中的诸多篇目,表现了释家修道说法、示现化导的人生观,颂扬了佛祖和释子舍身求法、救度众生的信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996.
王阳明借用佛教心性理论阐释《大学》,憨山也从佛教角度分疏《大学》,两人解读《大学》的思维理路大致相同:畅明本体的内在精神超越。王阳明是儒家向禅的靠近,虽充满禅意却不失儒家情怀。憨山是佛家向儒家的靠近,虽隐含救世情怀但终归于佛家。儒佛两家相互交融却不失各自的主体性,这成为晚明儒佛合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97.
张居正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史学实践及成就,在明代史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他先后主恒纂修了《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和万历《会典》等大型官书,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完善了明代的史馆制度;另一方面,他以内阁首辅的身份,凭借自己的权力,恢复、重建了曾长期废置的起居注。  相似文献   
99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历代所译佛经汇集成浩淼的中华经藏,在介绍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汉代译经为中华佛藏之滥觞。汉代译师以安世高、支娄迦谶为代表,他们以尚质直译的风格译写佛经。梵文佛经的宗旨、语言风格与中国思维习惯、汉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这一草创时期得到充分表现,遂形成有别于后来的译经风格。虽魏晋以后被“曲从方言,而趣不乖本”的新译所取代,这些经籍却是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999.
在文学发展史上,传承因袭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屈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独具魅力的作品,赢得了有汉一代作家的纷纷追慕,形成“屈原情结”。“屈原情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两汉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激情的抑制和消退以及与此相关的高华绚丽的诗歌风格的消失是从唐诗转向宋诗的重要表征,而陆游诗中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前妻的沉痛追念,于国于家构成其诗歌情感最强烈的两翼,抒情方式有回归李白、杜甫的趋向,这对过于冷静、内敛的北宋诗风是一种反拨,在宋代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