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508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太极作为一种文化表征符号,具有多层含义。其反映的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当今,太极文化的巨大商业价值和开发潜力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如何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以促进其形成产业化和规模效益,则有待深入思考。对太极及其附加文化价值的研究,离不开对太极哲理及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探析。  相似文献   
42.
"物极必反" (P)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卓越的经典命题,影响深远.然而,由于P暗中用"反"之前一阶段来定义"极",因此犹如"乌鸦是黑色的"(Q)命题一样,是隐蔽的重言真句,进而犯"以空为实"谬误,即表面有经验内容,甚至"无所不包",但实质几近"空无所指".至于"质量互变(物极必变异)" (R)比P更为笼统,也有类似P的谬误.  相似文献   
43.
《大众哲学》致力于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中国化、大众化,让普通百姓懂得,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之中。将深奥的哲学理论生活化是艾思奇的贡献,将《大众哲学》图象化与如何图象化,成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艾思奇及其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这些成果,阐发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内容、特点、历史意义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意义,分析了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考察了艾思奇与毛泽东之间的互动关系。今后,学界应该努力深化已有主题的研究,同时拓宽研究领域,转变研究视角,进一步全面地深化艾思奇及其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5.
邓小平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既坚持对外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创造性构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对我国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还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一种特殊的语义扩展方式——反训,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其内在的认知原则和机制,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语义扩展的研究。基于体验哲学,分析隐藏在反训建构过程中的三种主要的认知机制:隐喻化、转喻化和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对此类特殊的语义扩展最具阐释力。这种现象其实已经遍及我们的日常语言,从而再次检验了体验哲学。  相似文献   
47.
马克思恩格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乃是哲学之扬弃意义上的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具体说是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剔除了传统哲学的独立科学的形式,在研究现实世界的历史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8.
论诺曼·梅勒在创作中对嬉皮哲学的探索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对当代美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深切关注,梅勒在创作中始终不懈地探索追求嬉皮哲学,决心“在我们的时代意识之中发动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49.
探讨哲学与科学怎样可能.实质上就是追问哲学与科学的惟一可能的基础和源泉.就是论证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根据即本体依据.因而也是揭示哲学与科学的本质。按照唯物史观,人首先“必须能够生活”.然后才能研究哲学与科学。因此.人及其生活就是哲学与科学赖以存在的惟一可能的本体依据.因而也是哲学与科学的惟一本质。反之,只要离开人的存在.哲学与科学就会异化.就会神化。哲学与科学作为人脑的产物.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具有认识必然的自由本质。这就决定了哲学与科学的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和最高宗旨始终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50.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普遍的、切合实际的最高的准则。它强调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平衡是产生发展万物的根本原因,主张用中执中必须依对象予以具体认知评价.并及时采以相应合理的用中执中行为,包含了超前的而为人类独有的仁爱思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构成了社会稳定、安宁与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