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593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65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颜琪艳 《科教文汇》2011,(13):68-69
《世说新语》是中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对其中的副词进行研究,是建构汉语史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文章对《世说新语》副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拟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2.
《岭南逸史》是清代中期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人黄岩撰写的一部章回小说。关于《岭南逸史》的研究,两百年来,已有一些成果,在作者、版本、小说类型、价值等方面都做出了探索。通过研究综述,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从而推动《岭南逸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3.
姚光是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南社核心人物之一。上海图书馆藏写本《倚剑吹箫楼诗话》,是姚光晚年成书的诗话著作手稿。通过《诗话》,不仅可以了解清末民初南社周实、高燮、高均等人的文学创作,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姚光其人的交游及其生平事迹,对于研究南社有重要价值。作为著名藏书家,姚光还详细钞录所见多种古籍善本的内容、题跋,为相关诗学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4.
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标注有目无文的《士习》一篇,其实并未逸失。《士习》篇最早由周作人从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中发现,并刊布在《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5期的开卷第一篇。由于时值日本侵华,且《馆刊》流通不广,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今藏国家图书馆,经查阅,《士习》篇确实保存在第5册之中。《士习》并非如周作人跋语所说是《文史通义》内篇《知难》的初稿,而是《感遇》篇的初稿。通过《感遇》与《士习》16则歧异文句的文本比勘,可微观考察章学诚对著述删润写定的不同形式,并进而体察章氏学术思想与行止心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85.
重新校录了近年发现的《大蓬秀立山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记》摩崖题记,并首次刊布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女弟子名录”。该题记于唐文德元年(888)镌刻于四川营山县太蓬山透明岩石壁上,是目前巴蜀地区仅见有明确纪年的关于预修十王生七斋的摩崖题记,不仅对研究太蓬山历史,亦对研究巴蜀地区甚至整个晚唐十王信仰的传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7.
以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幢记》中的“举大事”为引子,结合唐代墓志中的其它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梳理出“举大事”的词义演变过程,得出“举大事”有“定葬”义,并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8.
师陀在他的《果园城记》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小说中表现出对女性与自然同一性的关注,批判了父权制文化下女性"他者化"的现象,展示出女性自我觉醒的受挫,企图构建一种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新型和谐关系,呈现出作家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89.
《诗经·鲁颂》“变颂”说立足于两点,即对“颂”含义的理解,《鲁颂》与《周颂》《商颂》的差异。《鲁颂》称“颂”主要有褒周尊鲁、仍袭旧例、贬鲁伤周、礼乐文化诉求等诸多原因。“变颂”说体现了“诗经宋学”对“清代诗学”的深远影响,疑古派善于反省,勇于创新,在学界上影响深远,然而其对旧说的全盘否定,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