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833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6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994年至1997年作者对安徽省皇甫山自然保护区的蛇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蛇类11种,其中有毒蛇3种,无毒蛇8种。所调查的种类中除竹叶青未采到标本外,其它各种均采到1至数例标本。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现,皇甫山境内具有经济价值的蛇类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山西省在第8-11届全运会上男子田径项目运动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山西省田径训练管理部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以期对山西省男子田径运动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3.
采用文献资料法、信息技术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著名110m栏运动员刘翔伤愈后的比赛表现进行技术解析,与伤前洛桑站比赛的技术参数进行对照,找出刘翔伤愈后在技术和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之处,旨在为刘翔伤愈后能够快速达到巅峰并再破世界记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推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5.
人们对通感隐喻已达成了共识:人类本能地把两个不同的感知域连接起来,并显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转喻可以揭示通感隐喻的内在动因。本文以“响亮”为例,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以此来揭示转喻与隐喻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6.
刘向校定诸书,写出叙录,又关注时政,屡次上书,还辑录旧文,著有《新序》、《说苑》等书,从中表达出自己的文学观点。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肯定符合经义的文章;注重赞美与讥刺,要求诗文对政治发挥积极的作用;继承前人诗乐抒情言志的理论又有发挥,提出“志诚通乎金石”之说;探讨言谈论说的技巧,强调语言文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项羽"乌江自刎",是汉代两大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记录在《史记》、《汉书》中的实录,是特别用一大段文字记录的悲剧英雄谢幕,千百年来没有疑义。2007年2月,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提出"项羽不死于乌江说",引发学术争议。由于冯文无"考"而借用"考证"之名造势,所生发出的学风问题已超出学术之外,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8年11月15日至18日,学术界在安徽和县召开了项羽学术讨论会,着重讨论了项羽"乌江自刎"的问题。这是数十年来不可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战"。文章对此作一阶段性的综述,为学术界的深入讨论提供信息资料,以飨对此关注的读者。  相似文献   
108.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纯粹的诗人,毕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革新,以期通过诗歌救赎人生,却以失败告终.以<夏天>、<草莽集>、<石门集>为路标,可以返回历史现场,探寻朱湘新诗创作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109.
凤翔泥塑造型粗犷夸张,简练概括,浑圆古朴,有大汉之风,在造型上汲取和保留了汉代石刻和陶俑的造型特点、又和当地“花馍”的造型有相似之处,吸收了剪纸、刺绣、装饰纹样等各种民间艺术技法。  相似文献   
110.
当代行草书的外延与内涵都在发生着不同于传统行草书的悄然变化.当代"大行草"现象的出现,既是当下社会文化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的表现,同时也是书法艺术自身规律发展的内在需求.当代行草书"唤情结构"的完善,尚需从"大、深、厚、朴"处加以开掘,从而直指文本中的精品意识和人本中的文化学意义及其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