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15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静压桩在沉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分析了挤土效应的具体表现,并且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提出控制措施。在具体工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合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2.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新时代国家赋予东北地区新的使命和要求。围绕黑土退化和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匮乏等制约东北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聚焦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主责主业,紧扣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东北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创新、黑土区生态安全屏障等主要研究领域中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部署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黑土区主要农作物种源创新与精准分子育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等重大任务,建立农业科学、湿地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区域发展等学科紧密交叉与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3.
研究目的:在生产高度集约化体系下,研究节水灌溉措施及锌肥对水稻产量及锌积累量的影响。创新要点:目前关于干湿交替能否对水稻增产仍存在争议,对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也鲜有报道。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系统地研究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的两大限制性因素,即锌肥和灌溉方式对稻米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盆钵试验模拟大田锌肥及水分管理方式,两种基因型、两种锌肥种类、两种水分管理,三个重复控制误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微量元素锌含量,以精米中植酸含量表征锌生物有效性。重要结论:干湿交替在增加了稻米产量、锌含量及积累量方面效果显著。干湿交替结合土施硫酸锌肥可以作为水稻生产体系中获得高产、高锌、高生物有效性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54.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的学习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在给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5.
分别针对《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教材中承载力确定的均方差公式、土的极限平衡(几何条件)关系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选用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教材,基本计算要适当讲清公式的推导,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6.
接地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确保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变电站接地系统的安全性是电力系统广泛关注的问题。针对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变电站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很难满足规程要求的问题,通过对接地电阻偏大的危害进行分析,探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变电站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提出了安装三维立体接地网、空腹式接地装置、敷设电解地极等安全有效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案以及降低接地电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7.
太湖流域安吉县林地养分流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物质迁移是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全面认识太湖流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对流域水环境的威胁,为当地的林地经营部门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基于2007年的安吉县森林二类调查数据,采用土壤侵蚀模数与养分含量系数法,评估了安吉县林地土壤侵蚀量以及TN、TP、TK和有机质等4种养分流失量。结果表明:安吉县林地年土壤侵蚀量75.13万t,约合558.87t(/km2·a);因土壤侵蚀每年约有657t全氮、272.95t全磷、7858t全钾和1.51万t有机质的养分流失;从林地类型来看,竹林和经济林是林地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主体(累计贡献率77%);而从地貌类型特征来看,90%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来自丘陵和低山林地,76%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来自斜坡和陡坡上的林地  相似文献   
158.
This study illustrates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multiple wind towers located at different villages in Alaska. The towers are supported by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oundations: large mat or deep piles foundations. Initially, a reinforced concrete (RC) mat foundation was proposed. Where soil conditions required it, a pile foundation solution was devised utilizing a 30 in thick RC mat containing an embedded steel grillage of W18 beams and supported by 20-24 in grouted or un-grouted piles. For faster installation and lower construction cost, all-steel found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se remote Alaska sites. The new all-steel design was found to reduce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due to softening the foundation. Thus, the tower-foundation system could potentially become near-resonant with the operational frequencies of the wind turbine. Consequently, the likelihood of structural damage or even the collapse is increased.A detailed 3D finite-element model of the tower-foundation-pile system with RC foundation was created using SAP2000. Soil springs were included in the model based on soil properties obtained from the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The natural frequency from the model was verified against the tower manufacturer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values. When piles were used, numerous iter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eliminate the need for the RC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An optimized design was achieved with enough separa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operational frequencies. The design successfully avoids damage to the structural system, while eliminating the need for any RC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159.
对安徽沿江淡水湿地(龙感湖、大官湖、泊湖、青通河、升金湖)和周边农田的土壤剖面中土壤活性炭(DOC1)、缓效性碳(DOC2)、稳定性碳的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皖江流域湿地表层土壤DOC1、DOC2和稳定性碳含量介于0.96-8.49g·kg-1、0.62-6.14 g·kg-1、2.86-15.56 g·kg-1;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稳定性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出现了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0.
张正栋  杨春红 《资源科学》2013,35(4):809-815
本文基于土壤类型法,借助ArcGIS9.3工具,对珠江北江上游广东省翁源县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值法估算其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增加潜力.结果显示,翁源县土壤表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平均值接近,且近25a来略有下降趋势;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密度上升幅度最大,“碳汇”效果明显;山地和旱地土壤表层表现出“碳源”的效应,水田则表现出“碳汇”的效应;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相对较高的是县域西北部和滃江流域;紫色土的固碳潜力最大,菜园地的固碳潜力最小,固碳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漆江流域及其他耕地地区.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上分析翁源县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政策和碳平衡分析提供参考,同时对估算大尺度的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