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教育   89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42.
《定风波》词表现了苏轼健全的人格,豁达的胸襟,独特的个性。文章通过评介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分析形成独特个性的原因,阐明大学教育重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苏轼将农村词带入一个新天地,其平和冲淡的风格,在描写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意象选用等方面均有体现。探究苏轼农村词的风格成因,则可归结为其平淡自然的文学主张、兼收并蓄的思想、任真直率的个性和亲民体农的经历。苏轼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统一,是其农村词取得“自然天成”艺术成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4.
清初诗坛,分唐界宋、畛域极为分明,清初人论苏诗的意见因此而错综纷纭,他们往往“韩苏”并称,对苏诗用典的得失,苏轼的和陶诗以及以为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从总体趋势看,他们能正确认识到苏诗改造传统,追求新变的特征,这是较明人为进步的一面,但是,上于唐诗的典范作用还以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存在于他们心中并支配、,制约着他们的诗学观念、至使其对苏诗艺术上种种特征无法有公持平、切合实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5.
苏轼诗文之"奇趣"主要在"理趣"、"雅趣"、"谐趣"以及"境与意会"等方面。"理趣"之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表现为尚论、尚理、尚意;"雅趣"即"以俗为雅",一方面提升了宋代文学的品位,一方面又使文学得到普及;"谐趣"即幽默,是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又是他的一种艺术趣味;"境与意会"主要表现了苏轼对意境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6.
苏轼的生存背景、处世态度及其文论导向的形成,向世人昭示了庄子对苏轼谪居诗旷达简远的主体风格的促成: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为其谪居诗超迈淡泊的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苏轼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为其谪居诗以旷达简远的艺术形式,自由、自然地表情达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47.
苏轼虽为豪放词代表,但他的婉约爱情词也有明显的独到之处.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验出强烈的伉俪爱意、世间真情以及作者的身世感慨,曲尽人情之美,使爱情题材在词创作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48.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不但诗歌领时代之先,散文也有相当造诣,其散文以诗入文、注重性情、语言优美、翻新出奇、韵味隽永,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叙事、写景、议论衔接自然,文风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49.
苏轼的词风是多样化的,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词作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的数量。两首《江城子》的分析,更深层地展现了一个阳刚阴柔兼具,豪气与柔情并存,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苏轼。  相似文献   
50.
试用接受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陶渊明作品的流传和读者的接受情况 ,以时代的发展为自然分期 ,试图揭示陶渊明及其作品由隐到显 ,由认识不多到有分歧、怀疑 ,最后到不断肯定的过程。渊明生前以隐居闻 ,不以诗名显 ,到后来他的文学价值不断得到确认 ,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审美风尚、个人审美趣味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皆有密切关系。事实上 ,陶渊明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到了初唐以后 ,特别是到了宋代才得到充分肯定的 ,而这与苏轼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