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篇
教育   89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创作态度论和创作思维论是苏轼文艺创作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态度论方面,他从坚持个性独立出发,坚持自由创作;他还提出自成一家,标举创新精神。创作思维论方面,他的"静空"观、"游于物外"、灵感论等观点中,包孕着很多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82.
苏轼"以议论为诗"与其"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一同构成了苏诗议论化的特色,进而体现了宋人尚理趣的主体创作风格。苏诗如此,词亦不例外,这就是苏轼"以文为词"的突出表现——于词中议论说理,触处即发,咏史言志。词中议论是在形象思维之抒情机体上纳入的深层理性意蕴,具体到苏词而言,则在议论位置、引发议论的背景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而构成了"以文为词"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苏轼词中议论对于以文为词具有深刻的文体学价值。  相似文献   
83.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84.
论述苏轼《前赤壁赋》文中的主客对答的“客”应实有其人的道理。分析客和苏轼面对同样的景色,之所以感受不同,品位各异,根源在于两者观赏大自然时站立的角度和心态不一样。最后说明人生感悟是他的精神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85.
苏轼坚持“自是一家”的独特面目,大胆地“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品格,为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豪放、婉约互相借鉴、渗透,形成了豪放而不粗犷、婉约而不纤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苏轼的四首中秋词的解读 ,发现苏轼被迫走出“美好”的现实生活后 ,经过炼狱般的苦难 ,怀着执着的挥散不去的浓浓的乡愁 ,最终找到了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7.
作为北宋士大夫,苏轼将“利民”定为终生之志,并以迈往之气实践之,以直言抗争呐喊之,从而形成他独特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88.
芦笑娟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6):102-103,105
柳永与苏轼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立场,在宋型文化的普遍意义上标志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俗与雅,市民与士林,边缘与正统。然而同处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他们的词既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载体,也注定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却也正是因它们之间的不同而存在。  相似文献   
89.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走上仕途,青年时就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但在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苏轼则因老百姓的利益而对改革的某些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既是激进改革的反对者,又因才华横溢,得罪了朝廷的一些言官,因此被罗织罪名逮捕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他被贬的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乌台诗案",但深层原因则是皇权的不可侵犯、得罪言官遭到报复、才华显露遭人忌恨等等。  相似文献   
90.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贬抵黄州,谪居四年零二个月,期间大胆创新,改汉赋而创《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改婉约之风韵开一代豪放词风之先河创《念奴娇.大江东去》,学习先贤就应该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从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锐意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