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19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杰出诗人。他归隐田园后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在陶渊明的田园诗里,作者往往用接近口语的平常语言写田园风光、写农家生活.却又往往于平常中显示出不平常的诗意,创造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2.
陶行知在 2 0世纪 2 0~ 30年代的教育改革 ,给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至少有三点启示 :1 .理论层面 :“教育脱离生活、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是当时也是当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们必须坚定地走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 ;2 .实践层面 :陶行知教育改革实践昭示我们 ,教育改革家首先是实干家而不仅仅是宣传家。教育改革需要勇往直前 ,不抱怨现实 ;3.精神层面 :改革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三是不怕失败  相似文献   
43.
陶渊明在面对生命有限性的问题时,经过反复的理性求索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态度。千百年后,对陶渊明颇有知己之感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通过在小说创作中打破阴司传统上对生死的绝对决定权,塑造一个完整美好的神仙社会,在感性的道路上淡化了世俗社会对于生死的恐惧。二人通过理性、感性两条道路,殊途同归,最终体现的是两者摒弃名利、返归自然的价值追求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44.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5.
陶渊明之伟大,不止在诗,也在其辞赋与散文创作。在他的辞赋与散文作品中,有着与他的诗歌创作一脉相承的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通过其作品营造的浑融的意境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6.
陶渊明对辛弃疾的影响是多面深刻的,从个性思想到精神品格,从作品风格到兴趣爱好,从生活情趣到心理倾向,辛弃疾无不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但辛弃疾在接受陶渊明的同时又用自己的个性心灵丰富和发展了陶渊明。而陶渊明之所以能影响辛弃疚,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的个人遭遇是极其相似的。  相似文献   
47.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卓冠一代的大诗人。其人格中兼有儒家的济世与“固穷”、隐者的避世与“出世”、道家的超然与自然、文人的漠然与傲然等多重性。这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骚人墨客尤其是唐宋以来的文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性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及师生关系方面.深刻体会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9.
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批评是金源诗学的重要内容。金人往往以陶渊明自况,或以陶诗为标准去评价诗人诗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金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尤重其"耻事二姓"的忠义和节操;金人还十分精辟地分析了陶诗的现实精神;此外,金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也作了十分精彩的阐释,并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作品;尊陶与金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世积离乱的社会现实及与此相关的文人心态有密切关联,也与金源诗坛深受苏、黄特别是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0.
从白居易当时的思想状况和《醉吟先生传》中所写的内容看,他并末学成《五柳先生传》,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走上刘伶《酒德颂》路子,成为它的嗣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