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657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93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9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范式主要体现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资格作为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以其特有的理论活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丰富和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42.
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视角,以电影《桑树的影子》的字幕翻译为素材,探讨了译者在该影片字幕翻译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分析了该理论在指导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张华对陆机甚为知赏,对其文学创作亦多批评,其中有句“才多”之评。张华“才多”之评切合陆机文学创作实际和文学理论主张,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张华自身的文学风格背景,且此评对后世陆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4.
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英语文化特点和英语人名翻译原则,采用大量人名中英对比材料,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从人名所体现的文化角度就英语人名的文化特征和翻译策略展开讨论,旨在探索不同的人名翻译方法并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无意识理论与机械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较之机械反映论更接近真理,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多年来视之为绝对 真理的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类的头脑不是镜子,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一个有先在结构的、功能完备的活的有机组 织,它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事物。机械反映论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缺 乏从包括生物进化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和个体发育史在内的多角度观察人的广阔视野。而用反映论的认识论 或者说用唯物主义的认知心理学去“改造”弗洛伊德的情感、欲望心理学,用浅层心理学去“改造”深层心理学,用 非动力心理学去“改造”动力心理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46.
大部分盲校教学组织是仿效传统普通教育班级授课制模式建立起来的,逐渐形成了“小组班、大班校,不管多少按班教”的特征。虽然盲校实行的是小班教学,但大一统的班级授课制组织管理严重脱离盲校的实际,满足不了视障学生复杂多样的个别特殊需要,也制约、消损着小班的灵活性和个别化优势的发挥,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行为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7.
本从“异元批评”的存在入手,指出“异元批评”使得在批评同一对象时,不仅见解迥然有别,而且批评的各方无法对话。随着对话这一国际潮流向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批评家期盼在学批评领域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实现批评沟通。对话批评需要一定的共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学和学批评的共识。前构成对话批评的前提,后构成对话批评的原则或根据。批评是对话,是关系平等的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相汇,对话批评是批评家与对话之间以学本为中介共同探讨人类的价值问题。为了进行对话批评,学批评必须走出自我孤立的窘境。  相似文献   
48.
认知是认识和理解对象,图式是认知方面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是达到目的一种手段。科技英语修辞和功能翻译均为达到不同语言互相交流的主要手段。从科技英语修辞和功能翻译所涉及的主要方面来看,从认知图式来理解翻译与修辞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9.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可以看出,批评的语体风格是由“叙述”性走向了“描绘”性,从语体风格所体现出来的视角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批评家的“写作”姿态,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促使批评视角转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0.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学形象批评开始寻找女性被书写、被定义的历史,在对男性文本的"性别阅读"中发现自己、表达自己,重视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声音不再被湮没,使男性的文本开始正视女性的真实存在,这为女性身份的定义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为女性形象的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