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44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箫"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永恒的意象,它往往给人传达着一种哀怨悱恻、缠绵凄清的感情基调,表现一种淡远而情深意长的境界,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寄托情思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32.
肖建华、凯伦后排进攻技术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与解片解析的方法,对肖建华和凯化的后排进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肖建华后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助跑距离短,速度慢,冲跳技术也未很好掌握。  相似文献   
33.
论邓小平理论在体育道德体系重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对体育道德的现状、趋势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断言:体育道德体系必须进行重构;重构工作的关键点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体育新道德的道德信念,科学体育新道德的体系架构,选 取体育新道德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4.
吴志芳 《科教文汇》2012,(11):70-70,86
本文主要从萧涧秋的人格分析入手,对《二月》中的人物关系——萧涧秋与文嫂、陶岚及采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分析受其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中的气质和自我调控等因素影响而使萧涧秋产生的与几个女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5.
<大戴礼·夏小正>所用历法,迄今主要有"十月太阳历"、"殷历"和"夏历"等三种观点.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它们记载的物候相一致的情况居多;测算星宿的距度.可推知<夏小正>与<月令>记载的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八月的星象皆一致.可见,<夏小正>与<月令>使用的历法大体相同.另,<月令>与<淮南子·时则训>记载的星象亦一致,且<淮南子·时则训>中斗建寅这一星象为夏历的主要标志,可见<月令>使用的是夏历,而<夏小正>所用历法亦以夏历为主.  相似文献   
36.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辞世大作。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等人物形象凸显了最原始的生命本能以及被传统道德规范肆意践踏的生命欲求。同时,萧红还以温情的笔触,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自己美好的孩童时代,表现了她热爱生命、憧憬理想、眷恋亲情的强烈且显明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8.
萧红作为一位以个体生命体验创作的天才作家,她的自叙体散文对于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以及个人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试以萧红的自叙体散文为研究对象,尤以《商市街》为主要分析文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萧红对"乞妇"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探索萧红对"乞妇"身份的接受历程,对女性"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的放弃,以实现对男权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对男性主流文学的疏离。  相似文献   
39.
神奇瑰丽的东北文化以其特殊的审美内涵,影响着许多作家的创作,出色地完成着其文化中的审美功能。肖显志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儿童小说为主,普遍地反映了广大东北少年儿童的劳动、学习等生活的诸多方面,在人物性格塑造、描写等方面多维度地受到东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浸润,可以说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蕴涵了因东北文化所造就的特色,体现出了东北文化的精魂,成为广大儿童了解东北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0.
清道光年阃,唐鉴编撰<清学案小识>,总结了自清初至道光中期200余年的学术盛衰.是书旨在排斥非理学学派,巩固程朱理学正学地位,因而它自刊行以至于今,饱受世人的争议.<学案>一书固有诸多"不可",深陷门户,但是它也自有价值所在.它不仅为后人研究清代理学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同时,它确立起清代理学的道统,直接推动了晚清理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