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683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温州畲族民俗舞蹈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畲族宗教文化、畲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畲族民俗舞蹈既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畲族民俗舞蹈具有原生性和变异性,而畲族民俗舞蹈因人而存,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状更为古老文化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52.
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更会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自身需要和交际需要。以《桂花蒸·阿小悲秋》的英译为例,从语言顺应论角度分析张爱玲的自译行为:张爱玲在自译过程中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接受习惯等,采取删减与改写等翻译策略,同时意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从而使译文顺应目标语读者的需要,顺应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以及交际语境,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3.
许承尧的《歙事闲谭》是徽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徽学研究者的经典著作,被广为引用,价值重大;但其中一则记载出现了疏漏,将两件在时间上悬殊的事情放在一起,造成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辩证,并梳理出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4.
"箫"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也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永恒的意象,它往往给人传达着一种哀怨悱恻、缠绵凄清的感情基调,表现一种淡远而情深意长的境界,是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寄托情思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55.
肖建华、凯伦后排进攻技术的运动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摄影与解片解析的方法,对肖建华和凯化的后排进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肖建华后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助跑距离短,速度慢,冲跳技术也未很好掌握。  相似文献   
56.
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等方法, 对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的保存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结果发现, 畲族民间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畲民居住面广、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方面受到影响。为此, 提出了加强畲族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畲族学校民间体育活动、提高畲族体育的竞技性、注重畲族体育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对策, 以发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  相似文献   
57.
论邓小平理论在体育道德体系重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对体育道德的现状、趋势和重要性进行分析,断言:体育道德体系必须进行重构;重构工作的关键点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体育新道德的道德信念,科学体育新道德的体系架构,选 取体育新道德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8.
福建省畲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福建省畲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动机、密度、持续时间、兴趣以及少数民族学校传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提出培养学生的爱好、发展畲族体育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革少数民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评价重点、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等对策。  相似文献   
59.
吴志芳 《科教文汇》2012,(11):70-70,86
本文主要从萧涧秋的人格分析入手,对《二月》中的人物关系——萧涧秋与文嫂、陶岚及采莲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分析受其早期童年经验、人格中的气质和自我调控等因素影响而使萧涧秋产生的与几个女性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0.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