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5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东晋谢安叔侄在欢聚游乐之际,品鉴《毛诗》佳句,以表玄心、洞见、妙赏与深情,这是魏晋风流带给《诗经》阐释的一道亮丽风景,吸引着大批文人学士去探寻《诗经》佳句乃至佳章、佳篇以及深藏其中的艺术奥秘,推动了《诗经》文学阐释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刘勰对“颂”这种文体的认识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诗经》之《颂》为正体而排斥其后颂体的发展;颂体的特征上依“颂”之名立义,而不顾颂体创作的客观实际。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受其宗经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3.
屈原命运坎坷,托情山川景物,"香草美人";谢灵运与世不遇,寄意山水遨游。《楚辞》"开后世诗文写景之法门";诗至灵运,山水真正独立。谢灵运的诗有明显接受楚辞之处。从语言与风格的融汇,思想感情及精神的追寻上探讨谢灵运诗对楚辞的继承,并从文学观念的角度揭示谢灵运在山水描写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44.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其大量山水诗都在任永嘉郡(今温州市)太守时所作,主要记录永嘉郡秀美河山。《宋书·谢灵运传》记载其在永嘉"民间听讼,不复关怀",而当地人民对他却评价甚高,现实与史籍存在矛盾之处,这既有《温州府志》方面的原因,也有《宋书》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以《文选》选录的谢朓诗歌为研究对象,从齐梁之际的文学背景出发,结合《文选》的编选情况以及小谢诗歌创作的实际,探悉《文选》所持的选录标准以及可能的成因,既而通过对"游览"、"行旅"、"杂诗"等概念的辨析,细细揣摩小谢诗歌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46.
试说谢灵运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我们很容易忽略谢灵运在其他文学创作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叙事散文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华美,富于辞采。受时代风气的熏染和自己一生经历的影响,谢灵运比较擅长写哀诔之文。就风格而言,谢灵运的散文似乎比诗歌更接近他的外向性格,重情而不内敛。  相似文献   
47.
山水诗三题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而完整的山水诗出现在曹操的诗中,到大、小谢之时山水诗臻于兴盛,因此说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欠准确;山水诗与玄言诗的关系并不是截然分明的前者脱胎于后者,而是相互影响;大谢的山水诗形成有政治失意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其佛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8.
杜甫曾在诗中以稷、契自比,后人或以为这只是一句高而不切的儒大言,或举其关心国事、陈述政见之诗以证其言非虚。然读其诗,还应观其事,从杜甫短暂的仕途生涯中最重大的政绩-疏教房Guan,以及他对苏涣的过誉两件事可以看出,他对人事尚缺少正确估计,这就注定了在仕途上要遭到失败。但这并不等于说他“自比稷契”只是一句大言,因为稷、契本只是两位以民为念、为民谋福,杜诗中时时流露的“宁若身以利人”的仁心,正与稷、契“已溺已饥”之心相通。  相似文献   
4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论说文在思想内容上应当是能鼓天下的为道之文,既能持守正道而又能师心独见;既能做到时利而义贞又不失忠与义,若是发愤表示之作则会更佳。指出在艺术上应当注意布局谋篇,做到征圣宗经、用事据典之核实,注意夸饰的合理,用词的含蓄,还要做到"务总纲领",强调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选例用事贵在适当。取事说理必须核实,等等。在理与辞之关系上,其认为理定而后辞畅,理应典型中正公允,词应适理且有风轨,指出文辞要做到繁略得当、无害理之表达。  相似文献   
50.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