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491篇
科学研究   22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85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郭沫若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效而多元化地发掘利用其经典作品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探究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激发起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2.
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而成的。随着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研究以及北辛文化的命名,近年来,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她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设是2-无挠的含单位元1的交换环,gl(n、R)表示由上所有级矩阵形成的一般线性李代数。本文证明了gl(n、R)的每一个李三次导子都可以写成一个内导子和一个中心导子的和。  相似文献   
94.
蒙元时期,纺织面料丰富多彩。西亚的优质毛料和纳石失,中原的丝织品、北方的上等裘皮等,汇集于宫廷和贵族中,而这些服饰材料就成为著名质孙服的制作材料。《元史》对质孙服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天子质孙和百官质孙共有49款面料、色彩、装饰。质孙服的面料按材质可分成丝织品、毛织品和裘皮制品三大类,它们代表了元代服饰材料的精华和纺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5.
《新世说》是民国时期易宗夔模仿《世说新语》之作。作为中国最后一部文言笔记性质的志人小说,尽管其影响和艺术成就不能和《世说新语》相提并论,但《新世说》中的士人形象还是很有特色的,值得研究。将《新世说》中所涉及的士人进行整理归类,选择了士人的三种不同道路的代表人物:"学而优则仕"、身居庙堂之高的方望溪;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龚自珍以及身处江湖之远,佯狂混迹于尘世,不与当朝者合作的隐士"八大山人"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6.
用代数理论研究对称三原子分子振动纠缠的方法,推导得到了度量纠缠的线性熵和冯诺伊曼熵并举例计算了不同初态下两纠缠熵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7.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98.
张毅 《科技通报》2011,27(3):311-316,320
研究广义Birkhoff系统Lie对称性的摄动与绝热不变量.首先,列写出广义Birkhoff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其次,基于微分方程在无限小变换下的不变性,研究了广义Birkhoff系统的Lie对称性,给出了系统Lie对称性直接导致的Hojman守恒量,并进一步研究在小扰动作用下Lie对称性的摄动,得到了系统的Hojma...  相似文献   
99.
颜琪艳 《科教文汇》2011,(13):68-69
《世说新语》是中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对其中的副词进行研究,是建构汉语史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文章对《世说新语》副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拟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