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0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81.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82.
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扮演了什么角色,学术界认识不一。多数人认为何应钦此举名为“救蒋”,实则“杀蒋自为”。然而,细考历史,并非如此。实际上,武力讨伐政策不仅有出于营救蒋介石出险的主要意图,也有借机剪除异己、消灭中共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83.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乒乓球"三段评估"法等对张怡宁和郭跃近年来6场重大比赛的录像视频进行技战术统计,从微观上比较和分析张怡宁、郭跃在发抢段、接抢断和相持段技战术实力、运用效果以及在尾局对战机球处理的能力,力图为其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有效运用技战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九一八”事变前后 ,是蒋介石对日战略形成的重要时期。蒋介石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 ,考察中日双边之各种因素 ,形成了其独特的对日避战战略。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战略的背景和内容  相似文献   
85.
济南事件发生后,作为当时在中国新闻界有重要地位的《申报》对该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解决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跟踪报道。然而,由于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使该报在报道的过程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报道风格和特点,这种报道的独特风格和特点的形成既有报纸本身社会属性的制约因素,又与社会风气和政治需求紧密相关,报人既努力追求其价值信仰,又难以完全把政治排除在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在史学界还显的较为薄弱,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的重视,对此的研究和探讨对研究事件本身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6.
西安事变前,中共对17路军的统战工作开展颇早,对联合杨虎城亦寄望甚殷。杨虎城虽在“艳晚事件”后一度有激烈的反蒋军事行动提议,但基本上却采取迟疑和委蛇立场,故其与中共关系一波三折、进展缓慢。直至沪杭之行归来,杨与中共关系方有较大改善。“西北三角”间非等距离的相互关系,对事变的发动、解决、善后以至张、杨的角色定位,均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7.
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的本质是历史观的错误。战后日本不能正确地反省历史,并通过错误的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教科书向青少年灌输战争意识,具有导致日本重新走上战争之路的危险。在历史教育中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8.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89.
[目的/意义]1975年5月12日,柬埔寨海军在泰国湾扣押了美国商船"马亚克斯号",时任总统福特领导下的美国政府最终采用武力方式夺回了船只及船员。然而,美国在此次营救行动中的情报工作存在较多失误。研究此次行动中的情报方面的失误,能为改进危机预警与管控中的情报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该研究利用解密的美国军事及外交档案,系统梳理了美军在"马亚克斯"事件中出现的事前威胁研判与预警、事后意图判断与战略选择、战场情报搜集与分析、情报上报分发等多个失误及其成因。[结果/结论]美国在这次行动中的情报失误启示我们,应当提升战略预警能力,准确预判风险;注重情报的提前储备,有力支持危机决策与行动;优化情报报送分发机制,充分发挥情报价值。  相似文献   
90.
在救亡图存视域下审视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可以发现,凡是民众觉醒得越坚决、越彻底,民众的觉悟程度越高,运动则越容易成功;反之则大多不能摆脱彻底失败或部分失败的结局。而考之民众觉醒的整个历程,华北事变所起的作用巨大。就华北事变时期的民众觉醒的促发因子而言,于外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对华北的逐步侵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步步妥协,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民众的启蒙影响;于内则主要在于民众亲身的亡家之痛与亡国之患,以及对华北时局的深刻体认,也即民众的真正觉醒是其自身认识升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