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76篇
教育   4076篇
科学研究   49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45篇
综合类   55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500篇
  2011年   536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尺度,是社会创新的心理要求,是社会稳定的心理保障。客观刺激事件和心理挫折是诱发心理不和谐的主客观原因。构筑心理和谐可从:转变行为理念,加快推进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提升人的道德需要等三个策略进行。  相似文献   
102.
社会认同: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纵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主要由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认知度、理解度、归属感、支持度以及个体对该群体的责任等几个层次构成;从横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经历了社会类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等过程。社会认同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探索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认同及其有效建构路径提供了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辩证地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为解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3.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神病理学为核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由于过度关注心理障碍症状的消除,忽视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的作用,存在诊断不准确、干预难长效等缺陷.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下产生,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的反思和超越,代表着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系统介绍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从模型的指标内涵、预测功能和干预指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面旗帜,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量表测量表明:(1)所调查贫困大学生样本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除认知维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五个维度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对照组;除两维度差异不显著外,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节制维度高于全国常模,人际维度显著低于全国常模.(2)具体而言,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贫困大学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最差的五项品质为社交智慧、幽默风趣、创造力、领导能力、自制;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的品质有11项,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品质9项,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品质有6项.(3)在贫困大学生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年级、性别、生源地等方面的差异.据此结果,本研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人生.今年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本文重点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为啥要创建幸福学校,理想的幸福学校是啥样,如何创建幸福的学校,从而为办幸福学校和发展幸福学校联盟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6.
为了解高校心理健康状况的外招生情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8级2012名外招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项因子均值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显著.对有阳性因子的846名外招生进行不同生源地、性别、专业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源地比较中,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在焦虑因子上,留学生与香港、澳门、台湾学生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恐怖因子上,留学生与澳门、台湾学生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精神病性因子上,香港与澳门学生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比较中,留学生与香港、澳门、台湾学生差异显著;不同性别比较中,男女学生在躯体化、偏执、焦虑因子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女生在这几个因子上均值都显著高于男生;不同专业比较中,除强迫症状因子差异显著外,其余因子都无统计意义上差异,而在强迫症状因子中,文史哲与经管法学生差异显著.建议高校应该针对不同的外招生群体,采取相应的教育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07.
学校恐怖症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从学校恐怖症的概念界定,通过对学校恐怖症遗传、气质、神经学因素、分离性焦虑等相关病因学因素的分析,系统探讨学校恐怖症的行为表现和诱因,在目前学校恐怖症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对策.  相似文献   
108.
美国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协会于2010年公布了新版定义,以"智力障碍"代替了之前所使用的术语"智力落后".新定义提出了具备诊断、分类和计划与发展支持系统三重功能的评估框架、多维度取向的分类系统以及终身性的、全面的支持系统.本文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变进程,重点评析了1992、2002、2010年的三版定义,并分析了智力障碍定义演变的特点与趋势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9.
体罚是有意地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受罚者的痛苦。体罚的广泛存在主要是由于施罚者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简单化以及法律意识淡漠。体罚除了引起儿童的即时顺从以外,会造成对儿童的身体伤害,还可能导致儿童在道德内化、攻击、过失和反社会行为、亲子关系的质量、心理健康方面引起问题,而且这些效应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有效地遏制体罚,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学会理性惩罚,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0.
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在学习的目的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自愿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的自适应模型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泛在学习自适应模块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主要是体现个性化的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系统会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