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篇
教育   223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儒家伦常法则:忠恕之道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恕之道作为儒家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伦常准则,包括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层面。"忠"侧重如何对待自己,它实际由"中"派生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执中"、"正己"而"尽己成性",与三代以来的尚"中"精神一脉相承。"恕"着重如何对待别人,它强调通过推己及人、以成全他人,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两种表述形式。依儒家之见,"忠恕违道不远",只有既正确对待自己,又正确对待别人,我们才能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孔子作为我国的教育始祖,其哲学经典中所反映的“仁”的思想阐明了要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强调了“仁”与人的品德和善性的关系。佛教在其教义中关于阐述“善”的思想内涵和“善”与六道轮回的关系,与孔子“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的“仁”与佛教的“善”的道德观所强调的共同点为道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强调出了“种善因,得善果”的基本要义,同时也为人们能主动遵守道德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尧母庆都考     
望都县为古庆都邑,因尧母庆都而名。其陈锋氏原是炎帝的一支裔族,地望在今顺平县曲逆河上游的南北常丰村。帝喾与庆都的结合是炎黄姜姬部族世为婚姻的延续。古庆都邑北至今顺平县康关;西至唐县高昌、孤山;东至满城江城,原村、方顺桥,河图及清苑县阳城;南到安国市祁州镇附近;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秦统一后置庆都县,汉初改为望都县。尧母庆都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和传统道德的伟大女性。在她的教育辅佐下,唐尧施仁政,举贤才,倡孝道,公天下,成为千古一圣王。其实尧母庆都才是儒学所谓的"道统之始"。  相似文献   
14.
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特别是新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特殊的要求。为了正确认识和研究藏传内明学的历史功能和当代价值,在前人研究的经验和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把握和归纳藏传内明学的特质及其基本理论,进而以不同的视角阐明其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影响。结合藏区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解析藏传内明学的特质及其价值系统,对藏民族实际生活所带来的正负面效应,以及亟待需要转型的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实则难于成论。  相似文献   
15.
「Vテモラウ」的意义与其先行动词的意义和モラウ的意义这两个因素有关。本文首先综合先行研究的观点分析提取独立动词「モラウ」的语义特征,然后,从「Vテモラウ」的先行动词的特征和「モラウ」的语义特征两方面分析「Vテモラウ」的句义和用法,确定具有事先请求的情况的「Vテモラウ」句的意义下位分类存在请求义、指示义、表达愿望义、许可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孟子·梁惠王》篇章中记载的衅钟祭品的选择来展开讨论,"不忍"之心的萌发需要触"景"生情,也就是亲眼见到觳觫的牛而产生恻隐之心而不忍杀之,齐宣王"以羊易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忍"之心进而扩充成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心",成为实行"仁政"的理论依据。为了涵养本心孟子还提出了"求放心"来保存本然的"善端"。  相似文献   
17.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做人标准,适用于任何社会。五常理论既具有深厚的形而上基础,又有一套具体的实践步骤。五常的实践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从我做起,革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小我,诚意正心,才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武术是儒家文化在其漫长历史进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所显现的武林精神具有强烈的儒家文化色彩,无论是从习武的过程、方法来看,或是从练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来看,中华武术都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显现载体.儒家文化与中华武术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有两种不同的全胜:一是政治全胜,即《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二是军事全胜,即《形篇》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全"胜。二者辩证统一,相得益彰。前者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根据全部来自于《周易》。"全"胜的实质是仁胜,其源出于《周易》汤武革命观。牧野之战是不战而胜的典范。"全"胜的理念是人性,其源出于《周易》的天德仁爱观。"保合太和"给"全"胜奠定了人性基石。"全"胜的策略是怀柔,其源出于《周易》的师贞正义观。唯正义之师可保怀柔之效。"全"胜的宗旨是和平,其源出于《周易》的和谐统一观。唯"元永贞"的德化能结和谐统一的和平之果。"全"胜思想的价值在于减少或避免战争,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对当代世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礼的"仁爱"有差、"尊卑"有别的制度,而墨子丧葬思想的根本是基于利的"兼爱"无差、"尊卑"无别的制度。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性的差别,虽然在一些具体的丧葬问题上存在有相近的观点,但其丧葬思想的根本点是不同的。在"利"与"礼"、"仁"与"兼"两个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这种思想上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