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5408篇
科学研究   507篇
体育   393篇
综合类   25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71篇
  2011年   687篇
  2010年   348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理念之一,组织开展生物探究性实验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形式.结合教学实践,从进行探究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组织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92.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学生获取及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结合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从研究经典实验、加强实验实践、鼓励创新、强化训练、交流点拨等方面.谈高中生生物学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93.
传统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根据我校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验教学中,在一定范围内我们采取了实验室开放教学.探索了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意义、开放教学的主要的模式及其相应的措施,并介绍了实验室开放教学取得的部分成效.  相似文献   
994.
在绿色化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分析高校现用化学实验教材,重新构架、完善了实验项目内容;提出了用<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评价、预测化学实验项目的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而从源头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复杂的转动惯量计算过程进行程序化,并且利用条件判断实现对实验环节差错的识别,增强了学生对医学物理实验的兴趣,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更好地满足体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总结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瓶颈,分析归纳出一些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7.
邵跃波 《大众科技》2013,(1):101-104
分析了“光行差”现象、“光速不变”现象、“洛奇钢盘实验”,认为地球有可能拖曳以太。论证了在绕地轨道上进行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可以最终确定是否存在以太,并设计了相应的设备。  相似文献   
998.
文章探讨了近年来广西大学在理科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所进行的改革,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力求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从而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99.
采用"四步法"教学模式把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学会—引导—独立—综合或设计"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先"学会"、进而"会学"、再而"能创"。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四步法"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面的基本技能,该方法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00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initial predictive validity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of measures derived from the Athletes' Perceptions of Coaching Competency Scale II – High School Teams (APCCS II-HST) to predict satisfaction with the head coach. Specific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model was informed by the mediational model of coach–athlete interactions. The technical quality of the satisfaction measure was evaluated before testing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coaching competency measure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thletes of seven sports. Athlete observations (N = 748) were clustered within teams (G = 74). Multi-group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CFA) provided evidence for factorial invariance of a reduced version of the satisfaction measure by athlete gender. Multi-level CFA provided evidence of model–data consistency for a reduced version of the satisfaction measure.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provided evidence for the ability of latent coaching competency to positively predict latent satisfaction at both the athlete level (technique competency and motivation competency) and the team level (coaching competency) and for close model–data fit.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at the APCCS II-HST should be viewed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Coaching Competency Scale when the intended population is appropriate; a preliminary multi-level measurement model for satisfaction with one's coach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starting point in subsequent studies;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key relationship proposed in the mediational model of coach–athlet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