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闻宇的历史散文创作,根系秦中,立足陇上.对于这一方经过周、秦、汉、唐,直至现代,历史积淀极其深厚的熟土,他怀善美之诗情,藏现实之忧患,叙历史之沧桑,用求新之笔墨,吟咏出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篇章.  相似文献   
22.
文章从《传奇》的封面及其所描述的人与人之间庸俗浅薄的情感、所描述的日常生活 (与鲁迅作品及《红楼梦》对照 )来寻找《传奇》的苍凉气氛 ,并从作者的身世等方面来揭示其显示苍凉气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一本普通人的<传奇>里,那些看似浮华的世俗人生,搭配着富有心理暗示功能的繁复意象线条所构成的黄金分割图案,便是张爱玲对生命的临摹,是她思想背景里"惘惘的威胁"成就的"荒凉".  相似文献   
24.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25.
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和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七巧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文学形象,她们就外表来看颇多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差异很大。蛮性和反抗与惰性和沉沦、歇斯底里与不动声色、悲壮与苍凉表现了二者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了生命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也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6.
被理性与非理性痛苦地纠缠着,是食指诗歌精神的实质性内核;而表现在诗歌主题上就是“从凄凉中看到悲壮”。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文学史价值就是为新诗创造了新传统。而且,对于食指来说,诗歌写作的意义是一种释放和治疗。  相似文献   
27.
展读张爱玲的小说,令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苍凉的情绪氛围,“苍凉感”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上自觉的审美诉求。这种美学诉求表述在她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在张爱玲看来“苍凉感”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本真的素朴,同时它又担当着使作品本身完满的重任。因而“苍凉感”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并由此基点出发,追求苍凉感的美学底蕴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张爱玲藉由此上升至对人性、对文化的总体观照,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严重怀疑,对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悲观,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相似文献   
28.
试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反高潮,来论证张爱玲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与时代主流文学格格不入的对于文学的艺术观照。"艳异的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形成了这种"反高潮",通过契机的制造将高潮陡落并转向他途,从而使得"传奇世界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并带给人们关于人性、人生的"苍凉"的启示,由此构成了张爱玲通俗又骇俗的新传奇世界。  相似文献   
29.
伊恩.麦克尤恩在长篇小说《赎罪》中,以小说家持有的话语权改写了小说结局的凄凉,完成了人物灵魂的救赎,补偿了现实与生活的缺陷,提升了文学内涵,使得整部小说温馨感人、美丽壮观、细腻又强而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