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1884篇
科学研究   4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1篇
综合类   15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问题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学的生态学时代的来临 ,已经为多种文化表征的出现所决定 ,也由此呈现出深刻而又丰富的问题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 ,生态美学的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 ,它是从一种新的存在观的高度思考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所显示的问题性 ,还体现了从本体构成方面对美学学科的深刻改造与整合 ,有利于维护美学的完整性 ;另外 ,生态美学是从“尊重”、“爱护”与“亲和”的立场上去建构人类多种关系状态 ,这对重建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及诗性智慧、促进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等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大道论的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在其本真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态美。它乃是大道在自然中隐蔽的敞开,或者说是大道在自然中如实呈现的有无之境。作为整体自然美的天地之"大美"和作为个体自然美的万物之"众美",是本真生态自然美的两种形态。自然有无之境的破裂,造成了本真自然的解体并最终导致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美的逐步升级。人化自然美是一种非本真非生态的自然美。生态自然美及其有无之境的现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超越出人化自然美的囿限,重新发现和进入自然美的本源之域,在与自然的先天本然的和谐中重建更具本真性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3.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商业足球由于新闻媒体的宣扬,亿万球迷的忠诚,足球赛制的改革,足球健儿的拼搏,企业团体的赞助,正在展示着她无比诱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84.
论中国武术美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采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上带有极为浓厚的民族审美意识。德艺、形神、刚柔、和谐构成武术美学朴素的辨证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而在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满足愉悦等方面显示了独特魅力与技战观、体用观、德行观共用,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整体思想  相似文献   
85.
中国的小品文发微于魏晋,盛于明清,在数百年中形成了以真、趣、活、畅、小为特征的审美范式.这一范式在五四时期被重构,为了谋求小品文的发展,周作人提出了美文说,之后又有鲁迅的Essay说、胡梦华的Familiar essay说、梁遇春的小品文说、周作人的性灵小品文说、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说等,他们的努力聚焦于一点,那就是使现代小品文与世界文学对接,兼具传统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6.
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周代礼乐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诗经》的乐歌性质,它首先是实用性的乐歌,在周代社会承担着多种实用功能,这是我们认识其思想内容的基础。同时《诗经》也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乐歌,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制礼作乐中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重新认识《诗经》艺术成就的取得和如何评价先秦诗歌发展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培养现代公民是转型阶段的高校的时代主题和战略任务,现代公民的内涵在不断深化,赋予了审美教育更多更大的责任和手段。本文结合现代社会公民精神的基本定位,阐述了审美教育在高校现代公民精神培育方面的主要契合点,探讨了审美教育的新功能,有助于发掘审美教育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8.
作为当代文坛的“江南才子”,从上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至今,在30多年的时间里,苏童以飞扬的想象、优雅的语言、如水的叙述建构了他独特的小说世界,开拓了当代文学的视野。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学风格,主要表现为精致而绵延的叙述、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及感伤主义的美学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9.
艺术和科学一直是学术界对于翻译性质界定的争议。本文在翻译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浅谈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以期发掘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0.
章杏玲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50-152,156
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游记》一再被改编成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幻想小说经久不衰的艺术价值。无论是1959年版抑或2008年和2012年的两部新作品,这三部不同时期的电影,都是基于原著的原则上体现各自的改编特色。三部电影的成功改编都离不开电影导演对原著精髓的挖掘和想象的发挥。同时,在对电影美学充分展现的基础上也不忘把握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电影成为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电影改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