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8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7篇
教育   7723篇
科学研究   354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570篇
综合类   688篇
文化理论   52篇
信息传播   21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655篇
  2013年   646篇
  2012年   905篇
  2011年   907篇
  2010年   625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607篇
  2007年   758篇
  2006年   626篇
  2005年   607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把庄子"忘己以体道"的思想同伽达默尔"一个人只有失去自身才能发现自身"的思想加以比较.伽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一个观点:与一件艺术作品遭遇,就是接受一次"冲击".运用伽达默尔的思想走近庄子,可以得到一种道家诠释学."冲击"的哲学意蕴何在?柏拉图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亚里士多德进而认为,哲学始于惊讶,但"并不终止于惊讶的对立面",即惊讶的消失.庄子与伽达默尔把我们带到了哲学思想的开端.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哲学的源头处:一种惊讶的状态.在惊讶的状态中,我们陷入未知领域之中,失去了置身于熟悉领域之时的确定感.无论是在庄子的认识论,还是在他的伦理学与美学思想中,忘己都是体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992.
壁画艺术是独具个性,历史悠远,在现代公共空间环境中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壁画艺术具有使物质化的建筑空间环境向精神化转化的功能,环境艺术不应忽视艺术作品在建筑空间中的实际作用,和人对地域的认识以及心理情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993.
该文从社会教育学的角度,运用社会教育学的理论阐释潮州歌册,以期在当今能继续发挥其社会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在提取俗字时应注意区别俗字和错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目前俗字类型划分存在问题,本文在与异体字关系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并从心理和载体形式两个方面探讨了俗字的成因。  相似文献   
995.
“成相杂辞”是一种民间艺形式,先秦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并且影响了人的创作。从现存作品看,“成相杂辞”主要产生在楚国东部,和黄老之学有密切关系。现存成相本,大都以格言谚语集锦为其形式,以道德教化为其内容,用赋诵的方式传播。“隐”和古代的巫史关系密切,由巫转 述的神的预言谶玉器大多是以叶韵的隐语形式表现出来了。到了战国游士和俳优手中,“隐”为纵横策士资为谈助,更成了俳优侏儒亲近讽喻劝谏国君的工具。隐语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根植于古老民族的原始化歌谣。隐语从神的警告变成人的讽喻,就和“谐”合为一体。谐语大都以人的缺陷作为嘲笑的对象,渐变为诙谐调侃的杂赋。  相似文献   
996.
《喊峡谣》这部叙事长诗再现了百万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尊神。感情真挚、热烈,语言质朴、简练,用民歌体来充分表现了作作为一个三峡人所特有的三峡情结。  相似文献   
997.
弗罗姆在<爱的艺术>里对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对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提出置疑,并结合马克思的思想,从异化的根源出发,通过对信仰问题的阐释,找到了当今西方社会缺乏真爱的原因.针对"异化、个性、信仰"三个话题,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刻地阐述了东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8.
童话的题材大多植根于民间题材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基础,本应从童话常见题材来考察它与民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9.
说课能直接说出教学目的 ,体现教学意图 ;也能清晰体现出说课者的知识水平 ,业务素质 ;能深入分析教材 ,更能恰当地对教材作出配置  相似文献   
1000.
从《七月》和《希望》的编辑过程来看,胡风是一位聚精英立场、民间情怀、大众意识诸多要素于一体的杰出的编辑家,这些要素增强了“七月派”作家的向心力,也与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主导思想产生了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