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1.
序跋是谱牒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往往在一部谱牒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始 ,邀请著名学者、政界人士作谱序的风气日益盛行。清代中叶以经世致用闻名于世的封疆大吏陶澍就曾先后为26部族谱作过序。陶澍谱序内容丰富 ,剖析这些谱序有利于我们了解陶澍的谱学思想并认识其谱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2.
黄氏画像是河南省档案馆馆藏谱牒档案的重要组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画像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本文在分析黄氏画像破损程度及原因基础上,提出了与专业团队合作、确定修复原则、制定修复方案、关注风险防范等抢救修复策略,并介绍了画像的修复程序、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3.
最普遍的阅读(如抗拒性阅读和接受)是文学经典传播的首要现象,欧洲精英阶层和大众群体对拉伯雷的小说表现出较多的指责与批评,同时拉伯雷却赢得了巨大的关注。每个时代几乎都以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来阅读拉伯雷的作品。19世纪法国的拉伯雷批评,巴赫金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文化分析,现代拉伯雷评论中的争议,都意味着一种或革新或循旧的发现与揭示行为,主要是在当下社会中的借鉴与移用,甚至摹仿和对抗。  相似文献   
94.
李勇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1):62-63,92
《尔雅·释亲》父系亲属称谓表现了古代“男性本位”的家族观念,《释亲》中的13个亲属称谓,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用,有的使用较少而指称模糊,有的随着时代发展,由确指变成泛指.这主要是古代家族规模的变迁、家庭观念的改变、词义范围的扩大和缩小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5.
北朝长乐信都冯氏为北燕王室后裔,其祖冯跋建立北燕王朝。文成文明皇后和冯熙一代,冯氏家族成为北魏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北燕、北魏、北齐时期,冯氏家族中先后出现过五位宰相,在政权的更替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位置,对北朝的政治影响深远。将近来出土的冯氏家族墓志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对照,呈现出北朝冯氏家族的谱系,从而体现冯氏家族作为重要的外戚家族对北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本文作者到贵州省图书馆收集黔东南家谱,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集散布于民间的家谱资源,通过全面查阅、细心整理,确定出谱籍,总结出黔东南的家谱的形成时间和地区发展情况、黔东南家谱中关于黔东南家族形成的记载和黔东南家谱的格式.  相似文献   
97.
随着世界遗产地的社区旅游业发展不断深入,旅游作为一种综合产业为目的地社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突显各个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旅游主客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旅游活动的历史变迁,以及未来旅游行业与社区民生相互融合的走向.研究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永定土楼为例,以永定土楼两代从事旅游业的当地居民入手,采用谱系法归纳他们与客互动关系的行为与态度关键事件,通过差异对比,研究主客互动关系的行为与态度的演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该地主客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8.
《皖桐香山戴氏宗谱》有关祖先历史的记叙除了证明该姓是有籍之民,是桐城望族,还通过编修族谱、建立祠堂等宗族组织活动,强调了自身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并试图表达并传承隐蔽其中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9.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 is still building upon the ambivalences and uncertainties of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upport, expertise and discourses – coupled with communist legacies, stalled democratic developments and national discourses – produce unique effects on education in each of these countries.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conceptualise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with its disparities between ‘democratised’ discourses and ‘Sovietised’ practices) as a form of emerging governmentality or governmentality‐in‐the‐making on the level of the state, using Ukraine as a case study. Analysing policy‐making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governmentality brings into focus the genealogy of post‐independent reforms, which is (as a part of the technologies of government) threaded into a broader governmental project of restructuring the state and legitimising its rationality. The final empirical part of the paper presents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selected curriculum choice and assessment policy documents (1999–2003) and embedded in them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courses, which work together to construct and justify the emerging governmental rationality of post‐communist Ukraine.  相似文献   
100.
历代公羊家都坚信,孔子依托夏商周之礼法资源,著《春秋》而改制,行天子褒贬进退之权柄,属于继周而王,或直接代周而王,独成一王之法。故《春秋》之于周礼,并非追随、顺从,而有突破和创新。三代礼法虽不同,但它们在适应、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有效规范及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而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方面却是统一的。《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中,文的礼仪、形式都必须依附于质的内在基础,质、丈二元互变,礼的产生依赖于质、文共同作用,这一切又都明显区别于《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忠、敬、文谱系及其交替、流转作用之理势。秦汉知识分子颇热衷于把质、文逻辑关系直接与夏商周三代历史与礼制相比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