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5篇
教育   5771篇
科学研究   43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30篇
综合类   396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3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37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72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506篇
  2005年   451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ABSTRACT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school demands continuity in education between the institutions: continuity in pedagogy, values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One way to achieve continuity is to learn how to do boundary work in the borderline of two activity systems.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at kinds of discourses frame the problem-solving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professional collaboration. The data consists of video-recorded, inter-professional discussions in the 2012–2013 (a total of 22.5?h). The project, called Flexible Preschool and School, aims to develop a new model for a smooth transition to school. In the project, professionals from preschool and school create joint activities and co-teaching, which is assumed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pedagogies and assure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e professionals’ cultural thoughts in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s become visible in the discourses produced in the talk. These discourses describe their capacity for solving shared problems. Creating new innovations demands an understanding that complex problems require diverse knowledge. Considering the shared knowledge as valuable enough to put into practice is the way to create new forms of problem-solving. This is implemented by taking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be an active actor.  相似文献   
132.
在我国历史学领域,世界史研究属于起步晚、底子薄的学科,虽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得以迅速勃兴,但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不足与欧美史学界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逐渐扩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对这一学科之发展方向的选  相似文献   
133.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34.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历史题材创作铺天盖地而来,存在的问题很多.历史文学创作的第一层面即为重建历史真实.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历史文学"的界限究竟何在?鲁迅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又涉及到言之所据的"真实的历史人事"存在于何处的问题.实际上,历史本真虽然存在过,但难于把握.历史文本所记述的只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大致框架和概貌以及空间方位、时间的断限等,书写者会因观点的不同而对人物与事件作出不同的判断,有偏见也在所难免.历史文学要恢复历史真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重建之路."重建"的意思是根据历史的基本走势、大体框架、人物与事件的大体定位,甚至推倒有偏见的历史成案,将历史资料的砖瓦,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根据历史精神和艺术趣味,整理出似史的艺术世界,并在高一个层次上回到历史文本,让历史文本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辉.艺术地重建历史世界应注意三个维度:认识的维度,价值的维度,审美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5.
《国朝典汇》是明代万历间徐学聚编纂的一部本朝典制类史书。分类编载了自明太祖开国至隆庆间二百余年朝廷内外典章史实。它是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史著。书中蕴涵了徐学聚丰富的史学思想。文章从天命史观、正统史观、重民思想、秉笔直书等方面来阐述徐学聚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6.
附随义务发源于罗马法,延续于《法国民法典》,确认于《德国民法典》,发展于现代各国。附随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原则,经济基础在于信息不对称。附随义务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促使民事债法理论的完善和健全。在实践中,附随义务的认定应坚持密切联系、严格限制和衡平标准,考察在合同关系不同阶段上的不同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137.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百年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难题.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探索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进行的四次.前三次探索既取得了重大进展,又存在着带有普遍性的失误和深刻教训.第四次探索中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四次求索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8.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到达现代化发展的彼岸。比较国内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历史实践,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实践中遵循其规律,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9.
作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孝德与人类其他道德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现代公民社会,孝德的基本内容是亲子抚养和赡养道德义务的双向化,它体现了代际公平,利于建立平等、互爱、和谐的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0.
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物质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就无法挽回。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遗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保护,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在新农村建设中免遭破坏,而且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摆在新农村规划者和建设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必须谨慎地面对,认真探索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