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21.
Abstract

In about half a decade since May 1998,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ontent,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exhibition, and discourse of Indonesian cinema. During Reformasi (1999–2001),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cinema authorized under the New Order government of President Suharto began to be contested and re‐negotiated. The rise of new film genres and changes in concepts about existing genres and formats took place, new discourses emerged, and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arose that identified themselves with certain film genres or which used the medium of film for particular means, such as a medium for advocacy of human rights issues. Five to six years after 1998, it is apparent that besides changes, there are also many continuities: many old film institutions and structures for film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exhibition are still in place, and topics of discourses often recall past discourses of the New Order period or those held in the newly independent 1950s. This paper considers some of the chang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nres and formulas within horror films, and discusses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and constraints in choices of subject matter in narrative practices in contemporary Indonesian cinema.  相似文献   
22.
美国南方独特的历史背景及地域特色,使之成为哥特小说繁衍生息的沃土,哥特小说以其特有的风格,揭露历史与社会所犯下罪恶的极其可怕的后果,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阅读效果,所以倍受南方作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23.
被称为“恐怖小说大王”的李西闽的小说中常常充斥着焦虑与恐惧。他的小说根植于本土传统,从人性出发,写出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深入剖析了人的精神世界。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为参照,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焦虑的梦”直接源于童年经验,而这种焦虑与恐惧是中国社会当下信仰缺失与鬼文化影响的延续,其小说中无法消除的恐惧感正是恐怖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4.
“恐怖”是康拉德小说揭露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杀戮死亡的场景无疑是恐怖的,更恐怖的是赤裸裸的殖民目的:肆无忌惮地掠夺物质财富.殖民者为了掩盖罪行而披上的道德外衣是无形的、深层次的恐怖;最可怕的是殖民者为了使道德外衣合法化,挥舞着知识、文明、与话语权的大棒,将非欧洲的人直接定义为文明、进步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25.
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和酣畅淋漓的阅读快乐,这与他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独具匠心不无联系.在短篇惊悚恐怖小说《一桶白葡萄酒》中,爱伦·坡选取了独特的叙述视角,通过谋杀者之口,讲述了一桩蓄谋已久的报复事件.为了营造压抑恐怖的气氛,爱伦·坡在小说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元素,为小说的故事情节蒙上了浓浓的神秘气息,将小说的整个氛围推向了极致,充分体现了其一贯秉持的“效果论”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6.
《雷雨》的深层内涵与曹禺对人类命运的恐惧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作品的人物形象上分析,还是从作家自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射来看来,曹禺剧作《雷雨》的深层内涵都不主要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恶势力罪恶的揭露。对那时劳动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时的反抗和斗争的展示,而是对冥冥中控制人类命运的那只巨手的感悟和恐惧,凸现出了曹禺别有的对人类命运的恐惧情结。  相似文献   
27.
根据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审美价值的高低,艺术品价值的高低,诗意境界的高低,就在于言说空间之大小,超越有限空间之大小,给人留下的想像空间之大小。这一理论也被国内学界广泛接受。恐怖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但由于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般人还不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28.
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获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他的作品作为类型化小说,其真正的文学价值在于:在通俗的离奇的故事背后,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现实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29.
电影是文化的标志,是文化的产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使得电影的主题带上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本文对比基于恐怖主义主题视角下中美电影的异同,深理解两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差异,以其更好地促进中美电影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30.
以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为切入点,论及其恐怖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认为在作品主题上,爱伦·坡把目光投向了对死亡与恐怖的书写,致力于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阴暗面;在艺术风格上,他强调作品统一的整体效果,通过怪异、骇人的情节来制造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