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1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高等体育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单一的学生主体论的不足,论证了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揭示了双主体教学的本质,旨在重新构建双主体教学的思想模式,为高等体育教育提供更开放的和兼容并包的思想。  相似文献   
42.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43.
随着主体间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文学文本翻译中各个主体间如何进行互动和交流也成了我们研究的客体。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我们揭开主体之间共生共存性以及对话的必然性,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也暗含着理解的差异性和误解性,因此我们需要在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各个主体之间进入交往达到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的合理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则从本体论的角度诠释翻译主体间交往的历史必然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44.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主客二分”特征明显,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基于经验主义的翻译工作坊开辟了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属于权威中心,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与发挥,主体间的互动实现平等、自然、合理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教学互长。  相似文献   
45.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有其在哲学发展上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主体间性视角看课堂中的主体关系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文章描述课堂中的各种主体间性,并受到文学中的主体间性启发,提出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课文与课文作者应被视为主体,阐述教师在各主体中应充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46.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自然种类,对它的研究应该采取自然主义的立场。客观性是齐曼科学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他通过阐释科学知识的主体际性特征,以及“客观”的涵义,描绘出他所认识的科学的形象。齐曼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立场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传统划界,祛除了传统遗产赋予科学的“决不犯错”的神性,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7.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以及素有"西方学界领军人物"的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贯穿了其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文章试图从符号学的视角展开对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的探讨,分别从"主体间性"的结构主义色彩、交往行为中的符号表意、"主体间性"生成过程中的元语言功能三个方面阐释。  相似文献   
48.
从主体间性视域透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设计上应凸显主体间性;教学目标上应以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上要精,要反映时代性,富有创新性;教学方向上要实现从灌输走向对话;教学艺术上应实现审美化教学,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美。  相似文献   
49.
The interplay of the inner lives (inter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academics within a range of disciplinary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is a key element in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research on student learning has yet to adequately articulate how this interplay occurs, suggesting that a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just one or two disciplinary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gives a partial image of how students become oriented toward or away from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sing a method that synthesizes the literature 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humanities cultural theory, cultural linguistic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intersubjectivity, it identifi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r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within the disciplines that is complementary to psychological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on student learning. As an outcome of this exercis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tudents' orientations are initiated within the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s that they encounter and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play out through the contradictions that exist between the full range of disciplinary manifestations. It closes by suggesting that how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aradoxes of the disciplinary environment is key to enabling them to manag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ir immediate subject study needs and broader learning patterns for their post-graduation lives.  相似文献   
50.
游戏玩家通过“再中心化”及主体间性,于武侠角色扮演中获得虚拟的快感。在人与媒介的“内部互动”中,角色扮演为玩家提供人物“视点”,使玩家从所处的现实世界,“再中心化”入由语词、形象和观念所构筑的属于所扮演角色的虚构世界“江湖”。与此同时,玩家沉浸于对另一主体的陌生体认,不断积累建构他我主体来理解“江湖”,并将其当作“有生命”世界逐步体验与认同,进行从现实世界撤退、摒弃,以及对现实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