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5488篇
科学研究   154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95篇
综合类   34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499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423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476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363篇
  2003年   341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判教在中国佛教中有着体系化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它已构成中国佛教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判教在中国佛教中所以广泛流传,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应该跳出判教在佛教宗派时期的单一功利性作用的思维模式,而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已往学术界对判教研究的阙弱和简单化的贬抑值得注意和应该克服的倾向。  相似文献   
52.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会运用多种社科专业词语进行文学写作.如果仅从文学角度对这些词语进行考证,只会让人迷惑不解.文章采用训诂学的方式,考证古人文学作品中的注解,依此来探索运用多种社科知识考证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3.
商圣范蠡经济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蠡是春秋末年的经济学家和巨商大贾,从中国经济思想史角度来考察,他的经济理念主要包括农末兼营观点、经济循环学说、贸易思想和价格理论四大方面。学习和弘扬这些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积极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陈寅恪多从文化特征讨论中古士族,论述了士族文化世家的家学家风特点及其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唐代科举制度下的山东旧族等文化世家的特点,充分肯定中古士族文化世家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特别在中古文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国家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陈寅恪有关士族文化世家的论述是从文化本位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古史的研究,对于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5.
迟子建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在叙事艺术上着意经营,擅长以温情的笔调讲述“东北家园”伤怀之美故事,尤其是对童年情结梦忆、生态文学写作、精神生态追怀的书写,独具特色富于美学意味,由此建构了她小说文本的人文关怀,使读者在阅读中分明感觉到她的艺术气质和艺术审美,卓尔不群、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56.
歌剧《弄臣》突破了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的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独特文学艺术创作和音乐创作的创新等特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7.
隋代文学观,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是为纠正齐梁文风之弊而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矫往过正,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充分显示出由南朝向初唐过渡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58.
在常用的F统计量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除线性关系外是否存在其它关系的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59.
模糊教学是针对精确性教学造成学生全面性不同程度的失落而提出的。模糊教学的研究思路是实施模糊教学的理论根据。模糊教学能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大教育”意识,具有富有成效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0.
从地域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关陇、中原、吴越、巴蜀、岭南等地区的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日丰。但作为既有悠久传统,又有着典型的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的文学,从《楚辞》以后便很少有人问津,给人以楚文学从汉末就中流截断之感。其实,由于荆楚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性格,使荆楚文学一直以独特的地域性,流响在华夏文学的水脉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