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7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教育   9444篇
科学研究   1179篇
各国文化   43篇
体育   331篇
综合类   5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1017篇
  2013年   969篇
  2012年   1049篇
  2011年   1159篇
  2010年   865篇
  2009年   763篇
  2008年   823篇
  2007年   973篇
  2006年   859篇
  2005年   741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592篇
  2002年   468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乡土文学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哲学价值论角度来看 ,乡土是人类最初始情感与最深刻理性集合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审视、衡量、规范物化现实的价值尺度或人文理念 ,是赖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因此 ,乡土文学在这一价值认识层面上表达了一种“回归”理想 ,企图以此实现某种调适或拯救  相似文献   
132.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3.
在辩析对宋玉《对楚王问》和屈原《渔父》的争议的基础上,探讨了对问文学的定义及其论辩性,并对柳宗元的对问文学的继承和超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4.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一定要把握好文学的本质及文学欣赏课的特点;在进行文学欣赏的网络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充当导游角色,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5.
少年作家的创作实绩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应该值得肯定,与此同时,其未来发展应该永葆童心,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36.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7.
本文论述了盛唐边塞诗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崇高特征:在人生理想实现中的投笔从戎的慷慨、激越美;在边塞生活中雪原大漠的奇特、萧瑟美;在建功事业中的穿越异域的从容、悲壮美;在现实悲怆中思乡恋土的人性、豪迈美。  相似文献   
138.
90年代的《儒林外史》研究是继 80年代全面繁荣以后又一高峰。经过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的努力 ,过去传统论题的研究得到深化 ,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又使其领域得到拓展。对 90年代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9.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40.
唐宋时期关于道教理论的探讨以及发展,对苏轼的文化品格、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发生影响,而通过苏轼对于陶诗的选择又使得整个宋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