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42篇
科学研究   50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7篇
综合类   7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rhetoric/politics of Yasukuni Shrine as an experiential memory-scape, a material and discursive ground to frame and enact banal patriotism and militant nationalism. As a powerful mnemonic and rhetorical institution, Yasukuni Shrine (re)produces a nationalistic narrative and identity by (con)fusing natural feelings of individual grief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commemoration with national heritage of banal patriotism. By (con)fusing what is “particular” and “universal,” Yasukuni Shrine establishes its rhetorical ground to justify a “banal” sense of patriotism that slips into the “ordinary yet honorable” fervor of militant nationalism, while effectively evading its moral/ethical reflexivity.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renaissance of Asian martial arts is a conspicuous example of cultural hybridity in a global setting. Globalization brings these arts under the dual sway of cinema and sport to a degree unprecedented in their history. This pull, which I describe in terms from Deleuze and Guattari as deterritorialization, creates new challenges for Asian martial arts practice. To explore these challenges and their stakes, I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war machine from Deleuze and Guattari, and discuss their distinction between weapons and tools as it bears on Asian martial arts hist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或推迟”的判断,突出地强调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从而对中国的建设走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毛泽东这一判断变化的过程,与中苏两党关系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苏两党从产生分歧、摩擦到公开论战,在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对立,其中包括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中苏论战产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从中苏论战的影响这一大背景,厘清毛泽东改变判断的原因,有助于更准确和更科学地作出历史的评价。毛泽东形成“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以及对战争的高度警觉,决不是其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影响下、特殊历史事件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两次进犯广西,给广西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笔者以广西土产为例分析了它在抗战中的损失,认为抗日战争给广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损失是全方位的。包括沦陷时所遭的破坏损失。也包括未沦陷时给土产带来的损失,以及战争带来的间接损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膑是继孙子后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有兵书《孙膑兵法》传世。《孙子兵法》所反映的战争理论带有明显的战国色彩,孙膑是孙武兵学的宗室传人。同时,孙膑又是一名杰出的战将,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运用兵法的典型战例,在丰富作战经历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孙膑兵法》,在战争观问题、战略战术问题、治军建军问题上都对孙子兵法有所继承和发展,孙膑对于孙子兵法的丰富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学的创始人,两人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他们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不乏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探究。两人在战争观上有相同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倡““教战““的思想;作为哲学家的老子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就军事辩证思维、战略战术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兵道““思想。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彩电价格战”蕴含了微分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但应知道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还应学习微分学。  相似文献   
18.
不惜代价地追求和平 ,是 30年代英国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战争的爆发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和平主义运动的失败。面对着信仰与现实的冲突 ,和平主义者陷入了两难选择之中。他们修正了自己的立场 ,不再妨碍国家的战争努力 ,同时继续探索和实践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乌托邦理想 ,与社会实际脱节 ,结果 ,不是和平主义者改造了现实 ,而是现实改造了和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法战争前中法之中越边境通商问题的艰难交涉和中法战争后两国一系列商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云南、广西边境通商,云南、广西得以参与到世界经济交往圈中;揭示了中法双方交涉主体的不对等是近代中越边境贸易畸形繁荣的必然结果.为当今中国与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间的平等协商,开展经贸活动,繁荣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1961年 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 ,继续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当时 ,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为中美关系的接近创造了机会 ,但美国并未抓住机会 ,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为此 ,美加大对越南的干涉和战争 ,使之升级为“特种战争”。越南劳动党最终不得不放弃和平的斗争战略 ,掀起抗美救国战争。中国给予越南全面援助。苏联为增加与美争夺较量中的砝码 ,对于越南也进行一定的援助。在中苏两国的帮助下 ,越南挫败了美国发动的特种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