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易经》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易经》蕴含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借鉴和吸收《易经》的心理学思想,使其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使《易经》这部经典著作展现时代特色,而且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营养。  相似文献   
432.
30多年前,我走向社会为青年演讲,有一个题目是《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讲完之后,收到海内外许多来信,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及日本、美国的来信,对这个提法非常赞赏。迄今为止,已经30余载,我从  相似文献   
433.
本文按照《易经》的哲学思想、阳奇阴偶、爻序自下而上以及二进位数化十进位数理论,给《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重新编排,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34.
李莉 《百科知识》2010,(6):57-58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商汤和武王的改朝换代,是顺从天理,合乎人情的。古人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革”,即变革;“命”,即天命。  相似文献   
435.
做企业,不要做事业。现在的很多创业型企业的文化口号很宏大,都说自己经营的是一份事业,好像谈及自己的愿景是一家企业很没面子。那么,什么是事业呢?《易经》有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  相似文献   
436.
<正>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本义为"得时草生"(《说文》段注)、"出生万物"(《周礼·春官·宗伯》疏)的意思。"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汉书·律历志》)"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释名·释天》)春也指得时气暖,生命蠢蠢欲动,一派复苏景象。《易经》谓之蒙。蒙,即萌。意思是事物初萌,未成形状,暧昧不清,昏惑不明。世界原初的蒙昧混沌的状态,谓之鸿蒙。鸿蒙,乃生  相似文献   
437.
赵爽  周桂君 《现代情报》2023,(3):64-72+147
[目的/意义]读者评价是检验作品译介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对图书传播效果的重要考量依据。对中华哲学典籍海外读者评价的影响因素研究,能了解西方读者对中华哲学典籍的接受意向、价值判断和选择偏好,有针对性地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策略进行调整与优化。[方法/过程]本研究以Goodreads(好读)网关于《易经》英译本的读者在线评论为例,使用BERTopic模型进行主题提取,选取Python自带的TextBlob库对句子和词语进行情感极性分析,综合分析影响读者评价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分析发现,中华哲学典籍海外读者评价的影响因素有:译者的翻译经历和学术积累,译本的封面设计等副文本元素,名人序言的助推影响。此外,中国古代哲学典籍的汉语文本特征为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语篇结构安排给读者阅读带来困扰。因此,通过翻译传播中华文化不仅要从语言层面和文化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更应该综合考虑海外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438.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2023,(1):84-94+187-18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