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2篇
教育   156篇
科学研究   465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电力行业发展迅猛。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机组层出不穷,渐渐地转化成新型的电力机组。该行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升华研究水平。在竞价上网以及厂网分家政策推出之后,最初的大容量机组要进行改革,才能符合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2.
朱立坚 《科技风》2013,(17):209
我国作为一个煤矿大国,煤炭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为有效保障我国社会发展中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以保证电力持久稳定的供应。但大量的煤炭燃烧对环境空气造成的影响正在逐年增加。为有效维护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我国在煤炭处理技术中推行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本文内容主要讨论了火力发电厂中湿法脱硫技术处理后的烟气对烟囱的影响,为火力发电厂中烟囱质量的有效维护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93.
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现状及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舰 《科技风》2013,(23):230-23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GDP几乎年年攀高,但期间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及酸雨等环境问题却日渐加剧,其中酸雨作为燃煤发火电厂烟气排放的综合产物,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我国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展开论述,以期实现我国燃煤火电厂能够尽快走出“治理、保护、发展”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4.
传统的烟气脱硫多为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副产物石膏大都抛弃,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以废治废,资源回收的方法已成为环保工作迫切的任务。本介绍烟气脱硫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5.
96.
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已是迫在眉睫,文就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某厂4×600MW机组的脱硝改造工程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
本实验运用室内模拟的方法,利用改良剂——脱硫石膏对海流园区碱土及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农场土壤(非碱化土壤)的pH值和水溶性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后,土壤pH值显著降低,对碱土水溶性有机质的影响呈现负效应;施用时间越长,改良效果越明显.改良剂对非碱化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影响呈现负效应,改良效果已达到显著水平.而随着改良剂施用量和施用时间的增加,改良效果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98.
在烟尘(气)的采样过程中,经常遇到烟道内负压过大,加上烟气采样枪的阻力,抽气泵功力小,从而出现SO2测不出的情况;烟气和烟尘采样不同步,计算烟气排放量用的标干流量是采集烟尘时的标干流量,导致烟气排放量的计算误差。改变的烟气采样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不再使用采样枪,节约了采样成本,采样设备更加简单;省去单独采气的环节,节省了采样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了电极污染,提高了电极的使用寿命,减小了测量误差;采集烟尘时的标干流量,就是采集烟气时的标干流量,消除了烟气排放量计算时产生的误差。  相似文献   
99.
卷烟烟气化学是烟草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卷烟烟气化学课程组教师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相似文献   
100.
因为近几年的扩招,造成高校学生住宿人口密度变大,如果产生了火灾事故将会很难进行抢救和疏散工作,轻则损失财产,重则造成人员的伤亡.本文通过对火灾中人员灭火疏散行为的分析,结合性别、受教育程度、热辐射、烟气、群集因素、精神状态、体能等因素对人员疏散的影响,提出在建筑物内创造安全疏散的"安全环境",有组织的引导疏散是减少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