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23篇
教育   676篇
科学研究   87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61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4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研究了杏黄兜兰的传粉生物学,结果发现杏黄兜兰具有复杂的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杏黄兜兰的花为两性花,柱头与花药先后位于唇瓣管状基部的不同位置促进了异交,但由于传粉昆虫逃逸时具有反复攀爬通道和连续多次进出同一花的行为,容易造成白花传粉,因此,杏黄兜兰的繁育系统是兼具异交和自交的混合交配系统。 杏黄兜兰的花结构特别,具有吸引取食花粉的昆虫传粉的功能。经检测,杏黄兜兰不泌蜜,花粉也不作为传粉者的访花报酬物资,是一种食源性欺骗的植物。它模仿食源性植物黄花香Hypericumbeanii,靠花香和鲜艳花色吸引多种传粉者访花,而这种吸引与花的颜色种类及形态无关;花香远距离吸引传粉者到来,假雄蕊上斑纹和唇瓣内斑点近距离引诱传粉者进入囊状唇瓣。传粉者陷入唇瓣后,从基部通道逃逸时,先擦碰柱头,然后碰压雄蕊,将花粉带走,再到另一朵花上重复这一过程,完成异花传粉。这种吸引昆虫传粉的模式是兜兰属植物一种全新的传粉机制。 此外,本文还检测了杏黄兜兰的花粉组织化学和花粉,胚珠比率(P/O值)以及胚珠,种子比率(O/S值)。结果表明:杏黄兜兰的花粉为脂质;较低比率的P/O值是与杏黄兜兰的花粉具有粘性和相对较大的柱头有关;接近于1的比率的O/S值与昆虫传粉效率有关。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检测表明它们在花朵开放期内具有同步性,而花粉在柱头凋落后仍具活力。去除了雄蕊明显延长花朵开放时间。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10种凤尾蕨属植物和2种蕨属和栗蕨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结果。  在凤尾蕨   属中,8种是多倍体或具有多倍体细胞型,4种是无性孢子繁殖的后代,6种实际上是种复合体或种复合   体成员,单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只有2种。凤尾蕨至少具有9条孢子发生路线,在其同一个体上除了产   生二倍孢子外,还可能产生少量加倍或多倍孢子;广义的蜈蚣草实际上是个种复合体,其祖先的二倍体   细胞型广泛分布于中国亚热带地区说明这里可能是该复合体的起源中心;岩凤尾蕨具有不寻常的染色  体数目n=55,这说明在本属和本科中可能存在着非整倍体进化。  相似文献   
103.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wo new species, namely, Giffordia zhejiangensis and Giffordia hainanensis from Zhejiang and Haina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04.
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二萜生物碱的类型、生物合成、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分布,并参照国产乌头属的系统分类、形态演化和地理分布,本文讨论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1.以牛扁碱型成分为主的牛扁亚属和以乌头碱型成分为主的乌头亚属可能在乌头属进化的初期阶段就已分化,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2.乌头亚属包括以下类群:(1)以阿替生型、维特钦型、乌头碱型胺酵和 酯碱为主的保山乌头系,主要分布于国产乌头属近代发展分化中心之一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流域,可能国产乌头组的近代分化就是由该系发展而来; (2)以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为主的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所含乌头碱及尼奥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3)以乌头碱和松果灵为主的准噶尔乌头系,所含乌头碱和松果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4)以滇乌碱类酯碱为主的显柱乌头系和蔓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其酯碱有别于乌头碱类。3.以阿替生及C19内酯型为主的甘青乌头系及圆叶乌头系,可能为进化早期形成的高山特化类群。4. 以阿替生和C19乌头碱型胺醇为主的露蕊乌头亚属,可能为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105.
描述了广西秋海棠属(秋海棠科) 的侧膜胎座组和秋海棠组4新种。  相似文献   
106.
对中国兰科植物新种云南巾唇兰Pennilabium yunnanense S.C.Chen&Y.B.Luo作了 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与P.acuminatum(Ridley)Holttum较为接近,区别点在于具较小的花朵 ,直径仅3cm;花瓣白色且上面有深紫色斑点,以及唇瓣侧裂片顶端有流苏。  相似文献   
107.
 Photinopteris J. Sm.,  a new recorded genus of Drynariaceae,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in the Xishuangbanna Nature Reserve. The occurrence of Photinopteris in southern Yunnan is of phytogeographical interest,  not only  adding an important genus to the Chinese Pteridophyta flora,  but also giving a fresh piece of evidence of the closely flor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area  and  south-easternAsia.  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studies of the Pteridophyta flora of Yunnan.  相似文献   
108.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109.
Six new taxa of the Bambusoideae are described from Guangdong Pro- vince, China. They are Indosasa suavis W. T. Lin et Z. J. Feng, Phyllostachys purpureomaculata W. T. Lin et Z. J. Feng, Arundinaria quadrangula W. T. Lin et Z.  J.  Feng,  A.  pubiannula W.  T.  Lin et Z.  J.  Feng,  Gelidocalamus albopubescens W. T. Lin et Z. J. Feng, and Sasa duplicata W. T. Lin et Z. J.Feng.  相似文献   
110.
When the genus  Yinshania Ma et Y.  Z. Zhao  was published,  it had only a single species, Y.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which was indicated as the type of the genus (Acta Phytotax. Sin. 1979).  Y. Z. Zhao 155.  was indicated as the type specimen of Y.  albiflora. It is adequate to cite Y.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as the type of genus Yinshania Ma et Y. Z. Zhao. In a revision (Acta Phyto- tax.  Sin.  25(3): 204-219, 1987) Y.  H. Zhang made  a combintion,  Yinshania acutangula (O. E. Schulz) Y.  H. Zhang (=Cochlearia acutangula O. E. Schulz) and reduced Yinshania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as a variety of Y. acutangula,i. e. Y. acutangula var.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Y. H. Zhang. She is uncorrect, however, when she cited Y.  acutangula (O. E. Schulz) Y. H .  Zhang as the type of the genus Yinshania Ma et Y. Z. Zhao. It should be cited as follows: Yinshania Ma et Y. Z. Zhao      Typus generis: Yinshania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Yinshania acutangula(O. E. Schulz) Y. H. Zhang var. albiflora (Ma et Y. Z. Zhao) Y. H. Zha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