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110篇
科学研究   96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从理论来源上对银行业自身脆弱性进行了分析 ,指出当前我国的银行危机不容忽视 ;在分析我国银行业脆弱性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银行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2.
23.
城市脆弱性的表现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脆弱性不仅表现为生态环境问题,还突出表现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主要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它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应采取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积极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大力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等措施来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4.
利用图的点控制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研究了联图和顺次联图的邻域完整度。  相似文献   
25.
刘苗辉  刘志  乔晶峰 《华章》2007,(6):153-153
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历来是一对矛盾,如何能从网络系统的脆弱性及人的因素角度进行网络安全的预防.该文试从Internet的安全威胁、Internet安全技术等讨论了平衡网络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相似文献   
26.
张凯 《今日科苑》2010,(2):129-129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受到的关注不断提高。当前,针对路由协议脆弱性的攻击对整个网络产生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本文介绍了常用的路由协议并分析了其潜在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27.
全球气候变化与西藏农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冰川消融、冻土层融化、山泉数量减少、极端气候和灾害性天气常态化、新病害与虫害发生等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西藏农牧业发展的脆弱性,提出了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给西藏高原农牧业发展带来积极一面和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趋利避害、杨长不短的原则,根据西藏农牧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来增加当地收入、积极提高应对能力;着力保护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负面影响。以这两方面为主线,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8.
水土资源对旱涝灾害的承险脆弱性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龙鑫  成升魁  甄霖  杨莉  姜鲁光 《资源科学》2010,32(5):1000-1005
本文从水土资源作为自然灾害承险体的角度,探讨水土资源对旱涝灾害的承险脆弱性。研究构建了影响水土资源承险体的脆弱性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并结合通用脆弱性指数(PVI)对影响水土资源的承险脆弱性的指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物理暴露量以受灾面积以及灾害的等级和发生的频率来表征,内在脆弱性以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来表征,区域应灾能力分为基础应灾能力和专项应灾能力,基础应灾能力以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表示,对旱灾的专项应灾能力以有效灌溉面积、水库库容量、机井数目、水田缺水率和旱地失灌率表示,涝灾以提防长度和水库库容量来度量。通过评价水土资源的承险脆弱性,可以为减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资源管理和减灾投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