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3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81.
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等作品中 ,对生和死的问题有着深入的哲学思考。关于生死观的价值取向 ,更有真知灼见。其价值取向包含追求善、仁、义 ,舍己为人 ,敢于牺牲 ,忠于爱情、友情等方面 ,以此完善理想人格 ,实现人生价值 ,达到“不存而存”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82.
本首次对清代杰出作家蒲松龄有关三国题材的述进行梳理,并按其体裁(小说、、诗、俚曲)和功用分别加以评述,揭示了这些述蕴含的社会心理和化价值。章指出:蒲松龄的这些述不仅传播了三国化,而且丰富了三国化,乃是他对于中国化的又一贡献。  相似文献   
83.
自从蒲松龄九世孙蒲珊献出《聊斋志异》手稿前半部真本的事公布以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和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地轰动。  相似文献   
84.
王少华 《档案》2017,(8):27-31
在《聊斋志异》中,《连城》是一篇颇为耐读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小说通篇洋溢着"知己之爱"。尽管从蒲松龄提出这一命题三百多年来,各种解释解说众多,但大家一致认为小说描写和歌颂的是男女之间置生死于外的"知己之爱"。也就是这种爱情可以为之生,为之死,也可以为之死而复生。在小说中,作者用传奇手法写志怪内容,具体地描写了乔生和连城爱情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人物思想、性格的发掘上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85.
《聊斋》中将一些草、木、花、石写得绚丽高雅,动人心魄,表达了作家热爱自然、重视人才的一片真情。  相似文献   
8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或人或鬼,或神或妖,大都鲜活靓丽,风情万种。她们或为贤妻良母,或为悍妇妒妇,或为红颜知己。从蒲松龄对她们的不同情感倾向和态度中可以透视出蒲松龄既否定片面的贞操观又不反对寡妇守节;既否定父母之命又不反对媒妁之言;既提倡妾为君贞,君为妻义又不反对一夫多妻;既尊重女性又不仇视无辜女性的婚恋观。这是一种在继承了传统婚恋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87.
《婴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文言小说。在这则短篇文言小说中,作者应用了大量的重复和象征的写作手法,从而使小说散发出一种特有的传奇色彩的神秘艺术魅力,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果。通过分析《婴宁》中的人物性格的描写.从一侧面初步显示,对文学作品进行文体分析可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并希望藉此对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8.
初读《聊斋志异·胭脂》篇,看到的是胭脂婚恋的千般不幸与终成眷属,感到的是好事多磨;再读《聊斋志异·胭脂》篇,看到的是对胭脂父亲被杀一案的不同审判,感到的是当官者德能的天壤之别;细读《聊斋志异·胭脂》篇,看到的是蒲松龄在赞颂自己心爱的老师:"愚山先生吾师也"、"真宣之护法,不止一带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感到的是蒲老先生对自己老师的敬仰之情.学政施愚山的优良品质在感动着蒲松龄.  相似文献   
89.
(一)当读到中第二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时,有学生提问:“屠夫为什么不一次投两块骨头呢?这样,两只狼各吃各的,就不会追赶屠夫了。”我回答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屠夫还可以一次性地把骨头都投到地上,乘狼大嚼骨头时,溜之大吉,那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同学们陷入沉思。  相似文献   
90.
讲读清代蒲松龄的《山市》,必讲“山市”形成原因,因为“山市”扑朔迷离,变化神奇:孤塔、宫殿、城郭、危楼……真切清晰,历历在目;忽又黯然缥缈,一切乌有……无常奇幻的变化。不禁让人沉思:是什么原因,形成如此神奇的幻景?而课只一“鬼”字称奇.更让学生萌生探求的心理。因此上《山市》必讲成因,是多数语教师教学的定势:先从成语“海市蜃楼”谈起,然后讲科学成因,是大气中的太阳光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反射或折射.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气中或地面的幻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