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29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的自身情况,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1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为食品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文章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从课程体系、实施环节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3.
中德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领域,中德在教育体系、教学重点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既存在着共同点, 也有很多差异.德国大学实行课程制,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可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教学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实际需要为原则,强调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德国高校教学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实践环节有法律保障.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教学内容安排实用性差等问题,德国先进的教学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4.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科学、轻工程"培养方式所引起的弊端。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为契机,结合韶关学院"应用型卓越食品工程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来重新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3+1"四段式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以及具体方案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5.
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角度,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的理论和实验课程设置和建设。教师应抓住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学生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教育。遵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属性,发挥食品专业独特的优势,通过实验和实习教学等的深化,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生产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6.
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是荆楚理工学院依托湖北金龙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省级实训基地,是湖北省“本科教学工程”重点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7.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从2010年开始为食品专业一年级本科生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几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现将该课程的内容重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做以介绍,为广大食品专业教师提供一定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明确办学思想,合理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构建自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经验三个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介绍。通过实施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独具特色.也展示了徐州工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9.
构建创新实验平台,是高校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院级实验中心的构建和建设.实验教学的改革两方面总结了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和成效,并对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0.
2008年4月17日,首届中国新西兰科技产业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新双方200余位政府官员、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就加强能源、环境、食品科学、健康与生物技术、农业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进行了研讨。大会由中国科技部与新西兰研究与科技部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