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73篇
科学研究   64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在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遇到了新的困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却经常出现一"放"就乱,课堂乱哄哄的尴尬局面;若面面俱到,以讲代学,课堂气氛又会过于沉闷,没有效果。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放"和"收"拿捏不准,把握失度。其实,语文课堂中的"放"与"收"均要把握时机,注重方法,方能突显效果。  相似文献   
23.
周江鸿 《文化交流》2016,(11):71-73
正2016年清明时节,第十八届"神奇丝路,美丽新市"蚕花庙会在浙江德清拉开序幕,这一古老而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蚕俗节庆活动长盛不衰,令人叹为观止。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争先恐后"轧蚕花、抢蚕花",人人喜形于色,场面热闹火爆。古往今来,遂成为了春天里一出脍炙人口的江南蚕乡大戏。相传,越国范蠡大夫携美女西施途经新市,遇见一群采桑女。善良的西施将花篮里的鲜花分送给大家,祈佑蚕事  相似文献   
24.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是现代新诗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运用了异化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手法。我认为有探究一番的必要,毕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是有意义的。异化:借助客体来表现主体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25.
26.
系统化、制度化研究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全书由42篇文稿汇编而成,其中有21篇是高放先生1989年以后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编三大部分:政治体制改革总论、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与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由于该书的系统性极强,加之内容全面,也使该书具有了教科书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清晰、透彻、全面地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极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此外,全书重心放在体制内改革的具体方案上:党内民主、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27.
本文阐释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作用,从而指出了不同时期的“客都”所在地,力图客观地论证客家民系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28.
柳宗元与马致远虽处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点。二人都曾热切期望建功立业,却都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碰壁,内心当然都会有理想难以实现之悲。怀才不遇都曾渴望在出世中寻求解脱,但二人的解脱结局却大不相同。文章主要从他们对愤懑的书写,对解脱的寻求及最终的不平与放旷三方面去解读。  相似文献   
29.
江南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终于走到了这里。你叫戴望舒,而我,只是一个路人,是一个沉迷于这雨、不愿意走出的路人。我带着你的梦,牵着你遗忘了的遗愿回到了你曾走过的小巷,立在你走过的路的另一头。我撑开油纸伞,决心寻找你那未完的丁香梦。  相似文献   
30.
戴望舒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象征主义特征,而且他善于将自己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将民族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与外来的创作方法相结合。他有过消沉和痛苦,在雨巷中徘徊彷徨,在“记忆”中幽游绝望。在艺术的象牙塔之中,他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世纪末”情绪和唐末五代的“末世之音”同他孤寂的心灵一起,弹奏出哀怨颓废、逃避现实的弦音,他的诗歌,就是象征派和古典派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