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47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治黄科技信息》2005,(4):15-16
7月29日,随着黑河下游东居延海的实时图像通过卫星传达到千里之外的兰州市,黑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在兰州正式启用。黑河水量总调度中心的建成启用,标志着黑河开始进入科技调水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2.
黑河流域“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利部确定甘肃省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建立节水型社会”试点,这就为我们研究“建立节水型社会”课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有利条件。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比例失调,生态用水无法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比例过大;中游用水量大,下游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从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途径、兴建骨干调蓄工程、建立水量调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健全水资源法制化管理运行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3.
《河西学院学报》2007,23(3):F0002-F0002
<正>2007年3月12日,百米国画长卷《永远的黑河》学术邀请展在学校美术楼展厅隆重开展。《永远的黑河》百米国画长卷由张掖市政协发起并  相似文献   
24.
黑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4个典型气象站近5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近50年当中,黑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黑河流域气温的升高十分显著,其升温率远远大于同期北半球的平均升温率,尤其是近几年来增温幅度之大是几十年来所罕见的;降水量的增加虽然没有气温增加那么明显,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气候变暖造成了上游山区冰川的不断萎缩和雪线的持续升高,尤其是最近两年间,冰川为较大的负平衡,出现强烈亏损;②由于黑河上游山区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黑河流域各出山口流量近60年来是趋于增加的,尤以莺落峡水文站最为显著;③在走廊平原区,温度上升造成农业消耗水量的增加,温度每上升1℃,可使水资源消耗量增加2.979×108m3/年左右;④变暖也造成了河湖水质的不断恶化。黑河和下游湖泊水体的矿化度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25.
黑河地区地处中国东北边陲,黑龙江省北部,位于黑龙江中上游。长期是女真族、达斡尔族生息和繁衍的地方,清康熙年间为抗击沙俄侵略,清政府于此地区设置了黑龙江将军和瑷珲副都统,曾进行大量的屯田。到建国前黑河地区,人烟稀少,有大量的荒地。建国后,党和国家调动大量的人力到黑河开垦荒地,使昔日的荒田变成良田,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开发也推动黑河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对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6.
WASMOD模型参数敏感性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占玲  李占杰  徐宗学 《资源科学》2013,35(6):1254-1260
对水文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可以减少率定参数的数量、提高模型运行效率,并可以为优化和改进模型结构提供依据.本文采用局部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讨论了WASMOD模型中的五个参数对目标函数的敏感程度以及参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研究发现,在黑河流域上游山区的径流模拟过程中,WASMOD模型中影响降水形态的温度参数a1对目标函数最为敏感;其次是影响地表径流的参数a6和影响融雪过程的温度参数a2;基流参数a5最不敏感.模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这也说明,模型结构已得到很好的优化;为保证模型的模拟效果,模型参数的数量不能减少.  相似文献   
27.
本文论述了河道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水文和地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方案,从投资规模、效益、水土保持、环境影响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论证了方案的可行,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8.
黑河流域1950年~2004年出山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黑河流域出山口莺落峡水文监测站1950年~2004年55 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径流年际变化规律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等方法指标,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采用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期)及变化幅度等方法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黑河流域出山径流年际年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莺落峡多年径流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趋势不是很显著。1959年和197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突变开始的年份,195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由多变少的突变年份,1979年是莺落峡径流量由少变多的突变年份。累积距平曲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同时验证了这一结论;②受径流补给条件(大气降水)的影响,莺落峡径流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即5月~10月,其径流量占全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都超过80%,11月~次年4月所占比重不大;③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1950s最大,2000s最小,其它各年代介于二者之间,但差别不大。集中期最大径流量1970s和2000s出现时间较多年平均的7月30日推迟6~7天,其它各年代出现时间比较接近,前后仅相差一两天,相对变化幅度呈现减小的趋势,绝对变化幅度表现出节律性变化规律;④集中度RCD有比不均匀系数Cv为大的变幅和分辨力,能更充分地反映径流年内分配的特点,用集中度RCD表示径流年内分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29.
柳景峰  张勃 《资源科学》2008,30(7):1105-1114
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统计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5个气象和水文站点1956年~2000年逐月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资料,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本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蒸发和径流的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因素和径流变化的时空耦合性。60年代~70年代开始整体升温, 70年代以来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上升最为典型,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约为0.5℃~0.6℃,平原荒漠区升温一般高于0.5℃,同期中西部山区降水增加, 50年代~60年代之间西北部降水增加、中部小幅减少, 60年代~70年代上中游绝大部分地方的降水增加,70年代~80年代除北山迎风坡降水增加较少外,其它地方降水均增加较多,80年代~90年代降水的变率呈现出由西向东规律性递减的趋势。另外,径流形成主要受到山区降水的影响,但冬季气温的上升会将融雪期提前,增加冬季流量,影响流域的春季径流。上游降水量和径流增幅比较接近,体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拟合性,径流和降水的变化系数分别为1.3444和1.4823。平原大面积的人工绿洲区升温幅度较低,在0.3℃~0.5℃,与局地下垫面即绿洲的小气候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地理的诸多界线中,有一条著名的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这是一条约45度倾斜的直线,这条线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此线东南部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而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由此可见,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的中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上差异显著。是谁通过研究发现了这一规律?是谁最先提出了这一界线?这一界线有何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