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70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245篇
教育   11886篇
科学研究   1541篇
各国文化   55篇
体育   447篇
综合类   65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06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417篇
  2014年   1228篇
  2013年   1244篇
  2012年   1273篇
  2011年   1446篇
  2010年   1099篇
  2009年   965篇
  2008年   1031篇
  2007年   1201篇
  2006年   1067篇
  2005年   919篇
  2004年   735篇
  2003年   731篇
  2002年   592篇
  2001年   465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奔流》作为“左翼学”中的名刊物,多年来因为政治因素而受到重视,其实,在政治表象之下有其独特的化意义:它是鲁迅独立思考“左翼学”的一个标志,鲁迅的化品格于此凸显。并因此而成为“左翼学”低声部叙述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2.
被称为“太阳鸟作家群”的云南儿童文学一直以自身的地域特色而引人注目。90年代后期以来,云南儿童文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呈现出开放的视野和现代思考态势。而云南儿童文学在其自身可持续发展中倘要保持良好的势头,也客观地面临着对人才培养的期待。  相似文献   
153.
乡土文学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哲学价值论角度来看 ,乡土是人类最初始情感与最深刻理性集合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审视、衡量、规范物化现实的价值尺度或人文理念 ,是赖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 ,因此 ,乡土文学在这一价值认识层面上表达了一种“回归”理想 ,企图以此实现某种调适或拯救  相似文献   
154.
《红楼梦》作者通过对贾宝玉独特心理成长过程的描写 ,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是其独特生理、心理成长的结果 ,又是一种社会影响的结果 ,还是一种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正是有了这一女性化心理细致深入的描写才使贾宝玉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而成为不朽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5.
“永嘉学派”是南宋重要的学术流派。“永嘉学派”的形成就是“永嘉文派”的形成。永嘉学者有重“文”的传统,这为“永嘉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永嘉“好文近乎儒”的地域文化传统与南渡文风的流播孕育了“永嘉文派”。永嘉文人明确一致的文艺追求与文论主张使“永嘉文派”得以最终形成。“永嘉文派”的存在与文学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6.
在辩析对宋玉《对楚王问》和屈原《渔父》的争议的基础上,探讨了对问文学的定义及其论辩性,并对柳宗元的对问文学的继承和超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7.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一定要把握好文学的本质及文学欣赏课的特点;在进行文学欣赏的网络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充当导游角色,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8.
《红楼梦》中茗烟之“滑”是“油猾”而非“狡猾”,其“油滑”是一种“聪明”的“变形”,在“油滑”的另一面尚保留着必灵中的某种清纯与可爱。  相似文献   
159.
少年作家的创作实绩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应该值得肯定,与此同时,其未来发展应该永葆童心,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60.
中国现代学以“悲剧美感”取代传统的“优美美感”的主导地位,因为悲剧美感有利于我们民族灵魂的改造。这种悲剧美感与西方现代悲剧美感相比,虽有相通之处,更有质的不同。这种悲剧美感的主要情感是“悲凉”,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我们民族灵魂的变革都极其艰难造成的。除“悲凉”外,还有“悲壮”和“悲喜剧结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