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33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教育   11316篇
科学研究   4540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556篇
综合类   786篇
文化理论   237篇
信息传播   3574篇
  2024年   311篇
  2023年   1398篇
  2022年   1009篇
  2021年   1180篇
  2020年   1103篇
  2019年   710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534篇
  2016年   603篇
  2015年   892篇
  2014年   1511篇
  2013年   869篇
  2012年   967篇
  2011年   1119篇
  2010年   999篇
  2009年   1126篇
  2008年   1060篇
  2007年   1063篇
  2006年   836篇
  2005年   845篇
  2004年   839篇
  2003年   587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291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教育现代化新征程,技术赋能教育成为发展主旋律。然而,技术所塑造的社会形态正具象化为一种风险社会,不仅引发了全球性治理,也使得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暗藏危机”。研究从主体行为失范的视角分析了五大教育关键主体所面临的可能挑战,并剖析其主要根源在于技术设计与价值意向性的偏误、技术加速逻辑混淆教育育人逻辑,以及教育治理意识与方式缺乏超前性三个方面。为规避风险社会中的教育危机,可以从技术的研发、应用到监管,筑起教育安全防线,全面提升防范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99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模型包括外部结构模型与内部结构模型。基于冰山模型,可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结构模型,其中,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要素,比知识、能力等显性要素以及个性、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动机等隐性要素均更为重要。基于同心圆模型,可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部结构模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等教师共有的职业道德,更要具备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等高校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基于四象限模型,综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在和外在的双重主体及约束与发展的双边路径,可从内在约束机制、内在发展机制、外在约束机制、外在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3.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对普通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规范党政关系是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结合西方的理论观点和中国的实践经验,“应然”的大学内部党政关系应当以党的统领性为前提,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别维持“分工合作”的平衡性关系与“议行合一”的相对性关系。对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党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实然”的大学内部党政关系,验证了逻辑推演得到的“应然”的大学内部党政关系。正确调整高校党政关系,将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逻辑作为改革的根本遵循,将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横纵两维关系的指导下尝试构建高校内部治理的“立体同心圆”结构。  相似文献   
994.
学术治理的核心是学术伦理的治理。学术伦理包括底线伦理、关系伦理和上标伦理等三个层次。底线伦理以忠诚为价值基础,关系伦理以信用为价值网络,上标伦理以创新为价值目标。在学术伦理治理上,通过防范与约束,严把学术“门槛”,确保学术忠诚;通过公开化程序,监督学术过程,保持学术信用;通过激励和引导,提高学术质量,实现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995.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以“一流化”为战略导向的中国大学亟待发掘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理性审视作为治理单元的权力配置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呈现出结构失衡化、边界模糊化、参与边缘化的特征。从国际层面来看,英美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功能的现实实践集中凸显了“多元治理”民主化特征和“权力制衡”分权化特征。“走向多元善治”将是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权力优化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权力配置、不同权力的多元共治、明晰的权力边界、避免治理的脱序化乃是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96.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新型资格与能力作为其中的关键所在,涵盖了顺应并引领全球社会新环境、新动态及新发展的职业素养,体现出供给与需求呼应、制度与实践兼顾、现实与未来统筹的治理宗旨,以支持职教系统的全球优化。新型资格与能力涉及数字化、绿色化、创业和人口迁移等趋势,与职业教育的治理重点相互联动,致力于全球使命、区域议程与国家政策的有机结合。新型资格与能力的推广,体现出治理路径在横向上集识别、整合和贯彻于一体,在纵向上融宏观、中观和微观于一身,勾勒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全方位和立体式的建设体系。新型资格与能力彰显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的以下特征:注重理念的引领性,但约束力仍有限;强调内涵聚焦公共性,细则还有待完善;试图搭建机制复合体,尚需加强协调性。  相似文献   
997.
张晴 《教育评论》2023,(2):37-43
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治理现代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最高层次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工程。为深刻理解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维度,文章以现代化为理论视域,通过分析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的理论要义,结合我国治理现代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主流学术话语展开深度探讨。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维度主要涉及教育治理主体参与民主化、教育治理权威法治化、教育治理权运行制度化、教育治理职能配置科学化。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现代化崇尚工具理性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后现代化注重价值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也将促进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改革最终服务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达成高质量的优良教育体系,服务于个体生命发展的和谐秩序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98.
新时代市域产教联合体兼具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功能,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新路径。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机制、产教资源的集聚机制、人才培养的共育机制、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和保障条件的优化机制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主要目标。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高质量建设,应健全联合管理体制、共建共享产教资源、推进联合育人进程、实行实体化运作和建立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99.
大学治理准则是关于大学治理的原则和标准,是介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大学内部规章制度之间的“软法”。治理准则的出现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是为推动大学高质量办学而产生的治理工具,也有在高等教育系统层面完善治理功能的缘由。对国外大学治理准则的探讨,揭示出其发展具有趋同性下的非同步、非均衡特征。基于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可进一步扩大准则治理实践范围,加快研制、出台中国特色大学治理准则,将其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1000.
公办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混合所有制与国企混合所有制存在内在契合,借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五会一层”治理结构,结合我国高校在实践中形成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形成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党委和董事会领导下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制”和“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职业经理人负责、专家治学、民主参与”治理结构,对于公办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