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五相(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尖晶石)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相转变带的直接样品.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少量五相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探讨这些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相转变带提供了宝贵的样品.本文根据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石榴石和尖晶石的产出状况,将这些橄榄岩捕虏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橄榄岩中尖晶石为粒状残核,尖晶石外缘被石榴石的反应边包围.这种橄榄岩捕虏体代表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带的上限,故称为尖晶石带橄榄岩;第二类橄榄岩中尖晶石和石榴石以单颗粒零散分布为特征,二者共存但未见明显的相转变关系.这类橄榄岩多位于相转变带中部,拟称为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橄榄岩;第三类橄榄岩中以石榴石为主,尖晶石和辉石等微晶构成石榴石反应边.这类橄榄岩代表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带的下限,故称为石榴石带橄榄岩.因此,根据不同类型橄榄岩捕虏体中矿物的组成,结合温度压力估算即可确定岩石圈地幔中相转变带的深度和厚度.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温度压力估算来进一步厘定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相转变带深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22.
河南省内乡县银洞沟银矿床是产于东秦岭北部二郎坪地体中的断控脉状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为二郎坪群小寨组绢云石英片岩。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液相和稀土元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CO2含量为12.829%-22.172mol%,属于CO2-NaCl—H2O体系,与世界造山型流体成矿系统一致。成矿流体系统在早阶段主要为来自赋矿地层改造.变质脱水作用的深源变质水,经中阶段沸腾,向晚阶段大气降水热液演化。在早阶段,Ag等成矿元素通过与Cl^-等离子络合而被萃取、富集到成矿流体中,并被搬运;流体沸腾导致大量金属成矿物质在中阶段快速沉淀。而不同深度、不同阶段的流体包裹体中Mg^2+、Ca^2+、REE等含量差异可由围岩的热液蚀变所致。  相似文献   
23.
西秦岭造山带内的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矿床受EW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碳酸盐-千枚岩-板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流体成矿过程包括:形成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组合的早阶段,形成石英-黄铁矿-毒砂和石英-毒砂-黄铁矿以及石英-碳酸盐-辉锑矿-自然金组合的主戍矿阶段,形成碳酸盐-石英网脉的晚阶段。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以含CO2包裹体为主,CO2含量为7.3%-21.5mol%,均一温度集中于270℃~300℃,盐度〈3wt.%NaCleqv;主阶段发育纯CO2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10℃~270℃,盐度集中在〈2wt,%NaCleqv和3~5wt,%NaCleqv两个范围;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10℃,盐度〈3wt.%NaCleqv。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多样性、相似的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的双峰特征均指示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其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为210℃~375℃,压力为85~222MPa;赋矿断层的阀门式活动导致主阶段流体系统交替于静岩和静水压力之间,成矿深度为8.5km左右,成矿流体系统发育在早侏罗世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矿床地质特征类似于卡林型金矿,但赋存于蚀变花岗斑岩中矿体既非造山型,也不同于卡林型,成矿流体具造山型矿床特征。因此,阳山金矿可能代表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建议称为“阳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24.
目前秦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森林病虫害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5.
对秦岭漏载的野茉莉科(Styracaceae)白辛树属(Pterostyrax)进行了研究.白辛树(P.psilophyllaDielsexPerk.)是我国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白辛树属为东亚分布区类型之中国—日本间断分布变型.白辛树属在秦岭的发现重新确定了其在我国现有分布北界,表明华中、西南植物区系成份在该地的渗入,其中国、日本间断分布进一步揭示秦岭植物区系和日本植物区系的联系,同时说明了该地植物区系的古老性。  相似文献   
26.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洛市商州区为例,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泰森多边形及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州区的农村居民点整体上呈集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分异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  相似文献   
27.
汉代秦岭的范围主要是指以国都长安为圆心的关中盆地以南的山系,相当于今天狭义秦岭的范围。汉朝定都长安,依托秦岭的地脉和文脉,建立起了以秦岭为圆点的西汉文化核心圈层,成为大汉雄风的战略高地;汉代以秦岭为核心的一山(秦巴山地)两盆(关中盆地、四川盆地),形成了华夏最早最富庶的“天府之国”和“帝王之州”;这里是当时世界的文明高地,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核心地带,是华夏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前进基地,是汉赋文学吟咏歌唱的对象,是中国道教诞生的摇篮。总之,汉代秦岭奠定了二千余年秦岭文化的基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8.
为了创造西安旅游的重点旅游品牌,又保护好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结合陕西省、西安市旅游发展现状和长安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长安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据,提出长安区秦岭北麓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应通过空间管制、环境保护等手段,达到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9.
太白山位居秦岭的中段,为秦岭山脉第一高峰。该山区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约有种子植物1782种,隶属于125科,657属,包括热带属130属,温带属436属和特有属24属。该地 区20个较大科的种数,约占其全部植物区系的66.6%,其中特有种653种。本文对这些大科的性质及 其在植物区系和植被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分析了全部属和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的基础 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与其他九个山区的植物区系关系。    本文对植被垂直带划分;主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点和区系相似性;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变化的关 系以及生活型谱与不同坡向和海拔变化的关系等作了具体分析。对该地区主要植物群落的形成时期以 及对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植物学角度出发,秦岭地区作为亚热带和温带 植物的分界线的提法与该地区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性质以及水热条件情况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30.
《我的秦岭邻居》是作家白忠德先生创作出版的一部秦岭动物生态散文集,讲述的是秦岭人与动物和谐相生的奇缘,反映秦岭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智慧、性格命运、保护发展以及秦岭山民对它们的关爱和付出,一经出版即引来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梳理其创作缘由、创作过程、收获启发,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学繁荣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