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35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科技型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对于缺乏有形资产作为担保要件的科技型初创企业而言更甚。本文从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科技型初创期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获得质押担保贷款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2.
传统的刑法学是以犯罪为中心展开的理论体系:犯罪被认为是整个刑法学的基石.也是刑法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重心;罪刑关系被认为是刑法学的“主轴”,犯罪在罪刑关系中处于基础的、主导的地位,刑罚是犯罪的后果,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体系在当代已陷于“危机”:犯罪概念的实质内涵迄今不能有效确定.意味着整个刑法学建立在“沙滩”之上;罪刑关系也难以担当整个刑法学的理论框架,无法统摄与支撑整个理论体系内容:犯罪在罪刑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也被动摇,刑罚的主导性凸显。刑罚(或刑罚权)才是刑法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中心。“犯罪中心论”体系应当向“刑罚中心论”体系演变。  相似文献   
83.
新时期以来,有关“白马人”重大问题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突破:从根本上解答了其族缘、族属等方面的主要疑问,基本完成了对其宗教崇拜、信仰特征、语言、歌舞形式的调查研究.通过对“白马人”社会状况、社会变化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生理和心理的研究,有力证实了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增进了人们对该民族更深刻的认识;但研究尚有不足之处,应当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84.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85.
明末清初起讫分段关系到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诸方面研究的深入。万历二十五年(1597),明王朝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党社各方面都出现了走向衰亡的重大转折,可明确定为明末起始年份;康熙二十年(1681),清王朝在巩固政治、统一文化、消弭异己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大转折,可定为清初上限。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以时间学理论作为科学基础, 探讨了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机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构成, 进而通过对我国355名竞技性体操运动员初训年龄的统计分析, 并结合专家调查与论证,提出了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最适宜的初训时机  相似文献   
87.
新世纪初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剖析影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对新世纪初中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8.
对自隋代至实唐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一全面地考查,挖掘其中反骈的发展趋势,认为,唐代反骈观念形成了于唐代初年,历经隋代的李误、王通等人和唐代初年的太宗李世民。魏征以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卢藏用等人,其主要的特点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将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学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反对有骈文所形成华丽浮靡的文风。这种观点对唐代古文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汉语文学结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西文学结构观念之比较 ,辩析他们在属性、诠释、着力点三个方面的差异 ,重点阐述汉语文学结构“首尾相援”、“虚实组合”和“明断暗续”的审美特征 ,指出它们源于中国的二元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aimed at equipping teachers for the challenges of teaching in urban school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ogramme to teacher quality and teacher retention was evaluated using a mixed research design in which both quantitative (N?=?133) and qualitative (N?=?42) approaches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programme on teacher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Furthermore, teachers greatly appreciated the programme and they perceive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competences, self-efficacy and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experiences within a network of teachers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valuable element of th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