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2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256篇
教育   6677篇
科学研究   2663篇
体育   761篇
综合类   70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849篇
  2013年   675篇
  2012年   1026篇
  2011年   1067篇
  2010年   811篇
  2009年   642篇
  2008年   770篇
  2007年   821篇
  2006年   735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388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是显著提高师范院校公修课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从心理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内部结构、运行程序与其功能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从课堂教学中的优化控制和课堂教学中信息的优化传递几个方面,探索和论述了优化课堂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
论"万里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万里模式”在宏观高等教育体系方面的特点是从既不同于国立高校,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两个侧面体现出来的,它是国立高校的拓展,又是对民办高校的完善;“万里模式”的办学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以生为本”是办学之纲。“万里模式”的办学机制是与其全新的办学体制密不可分的,推动这一机制运行的是以万里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力”,这一机制形成的关键是将市场经济的规则引入到高校管理内部。  相似文献   
93.
氨氧化法制备丙烯腈反应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机过渡金属化学理论探讨丙烯氨氧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4.
关于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在全党的先进性教育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入调查研究,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则、框架、方法和途径,使党员教育经常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党内生活制度化、服务群众长期化、发挥作用具体化,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5.
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的出现对网格服务发现提出了挑战,UDDI上基于关键词和简单分类的服务发现机制已经不能很好满足需要.本文在分析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服务质量的网格服务发现机制,引入服务质量相似度的概念,为网格服务发现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高校定位是高校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的理性选择,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是建立在高校定位基础之上的组织化过程。高校分类只是对高等教育系统秩序认识的特例,仅仅用高校分类与自生秩序相结合来建构高校定位机制是不够的。高等教育系统秩序的形成是一个组织化过程,既有人类理性的安排,又有自组织方式。因而,高校定位应该由政府宏观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理性选择三者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7.
人们阅读语符文本会产生辨味审美,就因为语符具有一种生成味象的机制,这种机制源于饮食生活。饮食生活作为味象生成的根基,其通过交感、第二信号系统及联觉通感等多种途径实现语符的味象生成,从而达成辨味审美。  相似文献   
98.
乙烯式卤代烃难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研究受到限制.在双键碳中引入超离去基,反应顺利进行,且立体构型发生反转,证明该反应为SN2历程.  相似文献   
99.
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  相似文献   
100.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教师通过对学生循环提问与交叉提问的方式,事实上组织起了一场以研究生个人为参与主体的课堂讨论,该课堂讨论通过对研究生讨论表现实时计分的方式凝聚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同时也有效控制了讨论秩序,其教学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然而,由于两国研究生公选课程人数及国民性格的较大差异,澳洲的教学经验不能在国内同类课堂完全直接适用。有必要进行针对性改造、变通。在改造后的分组讨论模式中,由教师实时记录各讨论小组的发言、提问及评论质量,并通过科学的分数构成及相关规则将各小组成员的个人总评成绩进行具体量化,同时通过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双重竞争机制有效保障研究生个人持续性积极参与分组讨论的全部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