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5篇
教育   364篇
科学研究   346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791.
基于一种理性的反思,《乌托邦的大学》批判了大学中盛行的工业化、专门化、哲学多样化、政治与社会的同质化等现象及其后果,并审慎地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大学的构想。然而,该书用意却不尽于此。《乌托邦的大学》中贯注了一种"古希腊三哲"的遗风,充满了对苏格拉底式的探寻真理的热爱。以"乌托邦"为名实则促使大学人对大学的Idea的理性沉思与热切希望。在此沉思和希望中,大学人实现对自身的反思与精神的升华。《乌托邦的大学》重启大学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与特有品性的坚守。  相似文献   
792.
计算研发投入强度的营业收入中包含不属于营业收入范畴的项目,如税金及附加、坏账损失等,致使企业的营业收入被高估,进而导致研发投入强度被低估,不能反映企业研发投入的真实水平。为探究我国企业实际的研发投入强度究竟有多高,提出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以弥补现行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分析、数据测算与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11.01%,显著高于同期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平均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平均高出0.33个百分点,如果以2018年数据计算则平均高出0.48个百分点;(2)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与名义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税金及附加和坏账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上升而上升;(3)如果以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标准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16—2018年在我国全部上市企业中,平均每年可增加1.14%(2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793.
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海西地区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但其研发人员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海西地区江西的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而福建的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4.
五峰山东魏一百三十四人造像碑座自清代就被发现和著录,但至今研究甚少.该碑座题记所列像主、维那等职,反映了北朝时期泰山地区民间的邑义造像组织结构及其活动特点.根据其它地区同时代佛教石刻造像分析,该造像碑原佚造像的主要特征为舟形背光上刻飞天拱卫宝塔的佛与菩萨造像组合.该碑座之僧图体现的是罗睺罗奉献释迦欢喜丸情节.  相似文献   
795.
在中性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偶氮类小分子染料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紫外可见光谱表明,茜素黄R与牛血清白蛋白键合形成的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386nm,比茜素黄R红移了13nm,二者的结合摩尔比约为1:1,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70×103dm3·mol-1·cm-1。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复合物的结合模式和键合机制,判定茜素黄R在牛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置位于site I结合位点,讨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也包括疏水作用和氢键。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与实验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796.
体育赞助法律关系同时涉及合同与侵权问题。基于关涉法域的多元性等因素,《体育法》并未专门规定“体育赞助合同”类型,故只能通过解释论寻求规范依归。考量体育赞助协议的典型合同目的等因素,可以发现“赠与合同说”等传统解释路径存在逻辑错误或规制不足问题。对此,根据体育赞助的营利性、对价性和“品牌传播”目的,将之认定为商业标识许可使用合同的特殊类型,并以《民法典》第993条及《体育法》第52条第2款作为规范框架,既符合合同层面的规范现实,又能够实现侵权层面的逻辑自洽;同时,应考虑以体育商业标识保护为重点,通过明确使用权流转规则、标识瑕疵担保义务法定化等措施,从合同及侵权两个层面共同为体育赞助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79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迎来了发展机遇:体育教师权益将得到较为完善的保障;体育教师队伍将逐步“配齐配强”;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将迈入新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向性将更强。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引进高质量专兼职体育教师的渠道亟需打通与拓宽;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对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功能应与时俱进;体育教师对优秀体育文化的吸收与传承能力有待加强;体育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研究提出了《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举措:深刻领会相关条文内涵,思践并进引领高质量发展;制订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制度;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增强体育教师的传统体育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798.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新修订《体育法》“竞技体育”章的条文进行解读,对“竞技体育”章的立法进行评析,就“竞技体育”章实施所需的后续配套立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新修订《体育法》“竞技体育”章将全面促进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法治的发展。设置单独的“竞技体育”章实现了我国体育立法的延续和创新,确立了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基本定位,明确了国家对竞技体育训练及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培养运动员的原则,运动员优待制度、帮扶政策、注册制度,国家队选拔原则等诸多内容,并进一步强调了竞技体育竞赛开展的基本原则和体育竞赛基本管理制度。“竞技体育”章新增的运动员权利保护、体育运动水平等级制度、职业体育、赛事组织者权利保护的规定是新修订《体育法》的重要立法创新。新修订《体育法》“竞技体育”章的全面实施还应进行配套性立法,建议制定国务院行政法规《职业体育条例》,制定部门规章《体育运动水平等级管理办法》,并对部门规章《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  相似文献   
799.
Chocolate chip cookie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trol charts in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By counting the number of chocolate chips, creating the spreadsheet, calculating the control limits and graphing the control charts, the student becomes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ddition, examin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control char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ooking making process encourage the student to think critically 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相似文献   
800.
The statement by Hunter R. Rawlings III that “there are no good studies on what constitutes bad online pedagogy” coincides with the creation of a Global Learning Council to define the guidelines that previous online educators have allegedly failed to identif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se disparaging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bout the distance education (DE) field and the likely influence on the Council’s deliberations by the motives of its members—American university presidents, corporate representatives, and providers of support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The influence of their conclusions on public attitudes to new educational practices is anticipated, and the distorted pedagogical principles being offered in support of massive course practices are defined as arising from a form of plagiarism. A formal response by DE and online learning specialists to the rejection of their previous literature is encouraged; and an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is offered by a fictitious educational historian in the year 20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