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389篇
科学研究   11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新领域,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动能。交叉学科建设要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学”的核心价值,要把握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定位,形成创新知识生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动能、新格局。交叉学科建设要构建“问题导向”的新型学科组织,建设“互补融合”的复式学科团队,形成“开放共享”的学科建设文化,创新“服务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02.
科技革命带来了医学创新发展新需求,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国家科技奖代表了一定时期内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其权威性高、荣誉性强。本文通过整理2016—2020年医学领域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从获奖数量、获奖地区、获奖主体、学科分布和交叉融合等方面对获奖成果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健康中国建设培养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03.
在线教育从以电脑为终端,逐步转为以移动设备为终端,在学校教学领域则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人大附中从教师实施教学的微观策略出发,开展跨学科综合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师借鉴模块化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线上测试、直播答疑等教学形式有机融合到以往线下教学模式当中,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评估、建构知识基础,增强师生互...  相似文献   
604.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  相似文献   
605.
姚翔 《复旦教育论坛》2023,21(2):103-111
本研究以美国排名前十教育学院2009年至2019年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为例,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知识整合度对其在WoS索引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的作用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知识整合度对学者在WoS索引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高被引数量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即高跨学科知识整合度带来高产量和高影响力。本研究认为,提升以扩展学科跨度和广度为要点的跨学科研究整合能力是提高青年学者科研产出与效果的重要策略。同时,也要从组织层面进行优化,打破学科壁垒,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需求逻辑建构跨学科研究组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计体系,保障跨学科人才供给。  相似文献   
606.
知识生产是期刊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正席卷全球,现实问题永远活泼生动、浑然一体,生活世界的逻辑决定了现实问题都是跨学科,现实倒逼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学术期刊是学科知识交流的重要载体和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术共同体则是学术期刊的不竭智力资源,是学术期刊持续发展、彰显生命活力的重要依托。深度办刊是新时代对学术期刊发展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是与专业学术期刊的耦合。  相似文献   
607.
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从组织发展趋势、聚焦领域等方面分析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建设现状,从组织目标、组织形态、组织管理维度剖析其组织建制。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参差、建制形式不灵活、管理机制薄弱等问题,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制定专门的跨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拓展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建立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08.
跨校辅修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知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颁布的《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中部分政策阻碍了跨校辅修,使辅修生的构成天平向校内倾斜,跨校辅修规模缩减,学生局限于本校而难以基于优势学科建构复合型知识结构,带来辅修教育质量下滑的风险;使继续开设跨校辅修的高校面临证书合法性、公平性风险,使辅修自由度受到限制,有碍于跨校辅修发挥其本真价值。本研究在上海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倾听和梳理高校在困境中的积极思考、行动及转型应对,建议教育部明确对跨校辅修的支持,建议综改司介入以协调政策矛盾,建议高校持续完善辅修制度设计、提升辅修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