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0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279篇
教育   9606篇
科学研究   4241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321篇
综合类   799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4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440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538篇
  2014年   1150篇
  2013年   945篇
  2012年   1518篇
  2011年   1525篇
  2010年   929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1020篇
  2007年   1227篇
  2006年   1161篇
  2005年   1072篇
  2004年   913篇
  2003年   753篇
  2002年   604篇
  2001年   452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目的/意义]探讨如何从大量论文中快速发现相关论文,研究论文主题创新的方法,为研究者阅读和利用期刊论文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对论文主题创新和自引网络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论文主题创新的思路、方法和工具。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论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利用主路径分析可以快速从自引网络中发现由于引用而产生联系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题创新分析。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意义]整合定性与定量的舆情研究视角,统一多模态研究对象,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观点测度,可修复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裂痕。[方法/过程]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对网络舆情信息受众、受众观点测度的内涵进行诠释,就网络舆情场与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逻辑关系加以辩证讨论。[结果/结论]提出网络舆情场内舆情受众观点测度机理和具体测度路径,为后续网络舆情场中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多维度信息受众观点测度,受众认知规律发现,网络舆情监督和管控限制等层面的研究做相应铺垫。  相似文献   
133.
领域知识的生长演化问题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界重点关注的主题。以网络科学思维探索知识生长过程中的关联关系涌现问题,能够对知识关联的生长模式与机制进行揭示。本研究提取知识关联关系累计44万余对,关联频度87万余次,共划分为11个时间窗口。在对时间序列领域知识网络结构属性初步判识的基础上,对关联频度分布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从领域知识生长过程中的关联频度数量、关联频度占比、邻近窗口状态等方面,对知识关联关系及其频度进行跟踪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关联关系生长过程中,关联关系频度的分布符合幂律分布,且在领域知识发展的成熟期表现得更好。知识关联关系的生长过程具有频度层面的“富者更富”的属性,且主要遵循“择优强化”机制。尽管研究所使用的基于社会化标注系统的知识网络尚不足以囊括所有类型的知识网络,但是基于频度演化的知识关联关系涌现模式与机制,有助于促进知识网络、知识生长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社交网络、传播网络、交通网络等研究不无裨益。图5。表4。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34.
基于语料和数据驱动的大学英语在线学习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探讨了该体系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依托,运作模式及其在践行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理性反思,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3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掘客等自媒体的使用,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格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青年学子被其信息形态的多元化、发布平台个性化等特点吸引,成为"自媒体"的最多使用群体,如何将"自媒体"为我所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思政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是在此现实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青年网络行为,并提出了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6.
With the noted popularity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people increasingly rely on these social networks to address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Although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is potentially an important venue seeking information online, it, unfortunately, suffers from a problem of low response rate, with the majority of questions receiving no response. To understand why the response rate of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is low and hopefully to increase it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extrinsic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response probability of questions posted on Sina Weibo. We propose 17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2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content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estioner. We also train a prediction model to forecast a question's likelihood of being respond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features We test our predictive model on more than 60,000 real-world questions posted on Weibo, which generate more than 600,000 responses. Findings show that a Weibo's question answerability is primarily contingent on the questioner versus the quest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sing appreciation emojis can increase a question's response probability, whereas the use of hashtags negatively influences the chances of receiving answers. Our contribution is in providing insights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 tools, as well as for enhancing social network users’ collaboration in supporting social information seek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37.
因果要素关联视域下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标签,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扩展用户信息行为的理论研究范畴,为企业深入了解用户社交媒体倦怠发展态势提供指导。[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取"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4个信息生态因子维度的社交媒体用户画像标签;根据用户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抽取用户画像情感和行为标签,构建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结果/结论]透过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和负面情感变化的典型社会现象,对用户画像模型进行整合分析与关系凝练,证明本研究社交媒体倦怠用户画像模型与S-S-O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并根据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拓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8.
在介绍广东省高职高专图书馆共同发展联盟体实验网建设过程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该平台的运行状况、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有利于联盟实验网可持续发展的5条对策。  相似文献   
139.
本文介绍了现代通信技术在教学上应用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建校园Intranet网并应用WWW是最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0.
我国当代网络诗歌蔚为壮观,创作上除继承了网络出现之前的中外传统诗歌的经验,在题材选择、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色彩等等艺术构思方面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既更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更注重下意识的挖掘,更强调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