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9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直以来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其中已经包含有后现代主义的一系列特征,如碎片、拼贴、宏大叙事的解构等,尤其是前两者,穿插整个文本,这和作者本人所受到不同文学的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碎片与拼贴是整部作品和乔伊斯写作风格最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2.
后现代主义之审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科学世界观"与"科学文化"的批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清楚地表明了封闭性、确定性和独断性的局限;这一工作是与科学哲学的现代研究直接相呼应的;但其同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后者就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由反"科学主义"走向"反科学立场"的实际途径。  相似文献   
63.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是一种对“反常文化状态”的“极端反动”。“负负得正”,因而确有一定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因其极端的偏执而沦落了科学的基础,不可能获得长久坚实的理性支撑。真正的现代主义之后的“后现代文化”,应是在变态、剧痛之后的重新融合,在健康的总体新价值与新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共舞。美国电影在其一些创作中所体现的文化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当代中国的“后现代文化”艺术作品,应在“无意义”的形像系统的艺术展示中,使观众或读者获得某种反思后的意义的重新定位与价值的新层面的奠基。  相似文献   
64.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教育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出现使得当代哲学发生了由主客关系取向到主体间关系取向的转向,从以认知为重要内容的宇宙本体论到以交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本体论的转向。适应这一转向,价值观的教育就必须强调培养和形成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价值观。为此,就要培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向他人开放,学会走进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相似文献   
65.
20世纪60代之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的领域的影响接近尾声,后现代主义逐渐崛起;后现代主义对丰富多彩的视觉设计语言的追求,更加符合社会对形式、款式、花式、颜色等方面创新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66.
道德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征。它存在于人与"文本"意义的相互阐释、纵深展开的过程之中。从而关心个体的需要, 需要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话"中具有开放性、启蒙性及理解性、反思性等特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回馈、教育对象自我对话的提升教育对象的地位,最终使道德教育成为个体的内在  相似文献   
67.
职业女性是后现代社会语境中发展成熟起来的新的女性形象,职业女性不仅开启了妇女解放历史上的新篇章,而且营造了女性主义文学中的新形象。本吝分析了当前文学对职业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映以及职业女性的躯体化写作倾向,并从两性文化的角度反思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8.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教育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上,后现代主义以其一贯的反传统姿态,对现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师生关系、教育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对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弊端,解决伴随现代化带来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9.
利奥塔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 ,而《后现代状况》是利奥塔最知名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利奥塔以科学的合法性为主题 ,批判了基础主义、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科学观 ,深入分析了现代科学的“思辨叙事”、“解放叙事”和“技术叙事” ,并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70.
后现代课程描绘出的课程愿景对当下的现代课程产生了强烈冲击,其倡导者认为该课程理想并非具有普适性,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忽视。从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在课堂实践中理解课程的后现代意蕴必然是理性的选择,历史上课程理论范式在转变过程中也证明了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