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4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
中国新文学“故乡”母题的含义并非单一和纯粹地直指诗性批判的“精神家园”,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它是作家启蒙意识痛苦内爆的幻象流,由此衍生的漂泊感和悬浮感最终导致了“残象态势”的生发。“幻象的残象”使得“故乡”母题寄寓了启蒙主义者彷徨焦虑的本真情势特征,这种“丰富的痛苦,,.哈如其分地昭示出启蒙之途步履维艰的症候,“故乡”也因此成为一个错位和悖谬的两难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1921年10月,浙江一师(杭高前身)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创办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得到了当时在校任教的朱自清等教师的大力支持,由此诞生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也开创了杭州高级中学的百年文脉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中国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现在的“鲁迅文学社”正是秉此人文杭高、文学杭高的传统而来。  相似文献   
13.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一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丌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4.
我的手头珍藏着四张照片,照片上是几位文化大家的“书窝”。第一张照片是1990年在冰心先生府上拍的。1951年秋,成名于五四新文学的冰心与丈夫吴文藻先生,以赴美耶鲁大学任教需要转道香港做些准备为由,辗转回到北京。和所有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冰心全身心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书痴说书     
说旧书旧书的概念,实在很宽泛,旷古久远的是,隔日黄花的也是,它们的价值悬殊高下,有版本、藏主、存量诸多因素,或贵如瑰宝,或贱如废纸。然而时局的安定或动荡,最为重要,即以苏州为例,辛亥革命时,乾嘉名人钞校本俯首可拾;抗战初期,又有大批珍本古椠散出,价  相似文献   
16.
周美兰 《学语文》2007,(1):51-5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兼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他的散文简洁精炼,并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自然而著称,被称为典范的现代美文。  相似文献   
17.
简要回顾了历史上各种人性论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文学中表现人性的方式,来达到透视文学中人性美的目的.其中对新文学样式及网络名词的简单分析,渗透了对思维及创新的追求,希望能给文学中的人性美,增加一点新的光彩与乐趣.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到西南联大任教,是西南联大常务委员、《大一国文》主编杨振声的举荐,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当然,也有友情的因素。在此之前,沈从文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沈从文到青岛大学任教,当时校长是杨振声。之前,沈从文有过做大学教师的经验和经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中,鸳鸯蝴蝶派是历时最久也是颇受非议的一个流派.它在与新文学的对峙中,几度式微又几度中兴,其顽强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读者群.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大众接受优势的原因,以此作为发展新时期文学的前鉴.  相似文献   
20.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新、马华文文学从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跟随、模仿、借鉴,乃至后来的隔绝、自立发展,最后成为独立的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的创作潮流继承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质,不单关注祖国的动态、民生的疾苦,还反映了马来亚华人的生活,成为服务于当地华人的一种艺术模式。从作家队伍来看,中国作家的影响在早期是全方位,后来逐渐培养本土作家,直至他们完全成熟、自立。反过来,新马华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虽不算很大,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