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作品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92.
隋炀帝巡狩的特点是频繁、滞留时间长、规模浩大.对他各次巡狩的目的要具体分析.对他的巡狩不能做过高的评价,因为它给民众造成极大伤害,也没有达到威慑敌人、巩固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隋炀帝矫饰、刚愎自用的性格是时代、阶级、家庭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地位的变化等外在原因与天生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将矫饰作为一种斗争武器,反映了他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机敏和才略。矫饰是他成功夺嫡的重要因素,也是他变态穷奢,炫耀浮夸,断送江山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笃学博识、雄才大略、敢做敢为。使他不断开拓进取,功业卓。但他过于迷信帝王权力,急功近利,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使帝王功业倾刻瓦解,雄心抱负毁于一旦。最终落得个独夫民贼、千古暴君的恶名,为万民所唾弃。  相似文献   
94.
隋炀帝是隋朝的重要诗人之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放的文学思想为隋代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推动了南北文学的融合。他的乐府诗作也很具有影响力,抛开他后来过分地追求俗艳、绮靡的一面,他的乐府诗在风格、题材及音乐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突破。同时他还注重乐府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使乐府诗作的感情更加饱满、境界更加深远,为后来唐乐府创作高峰的到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
高颎,隋时名相,其统兵有略,治国有方,知人善任,明达世务,辅佐文帝近廿载,为隋的建立、统一和强盛立下赫赫功勋.开皇后期,因失宠于独孤后,又功高震主而遭废黜,炀帝即位,蒙冤被诛.  相似文献   
96.
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有《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一书,其中《武秀才》一节说:"尽管武科没用,但却没有一个朝代废了它……反正一代一代无声无息地考下去。"武举真是"一代一代无声无息地考下去"吗?史界一般主张,中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文帝分科取士以充实官员队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正式设立"进士""明经"两科,以"试策"即考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
乾隆皇帝喜欢写诗,优秀的诗人人人自危。希特勒喜欢反抽象派绘画,就把所有的抽象派作品赶出德国的博物馆。《隋唐嘉话》载: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暴君不一定无能。如果扳着手指头细细数来,几乎历史上的所有暴君都有过人之处。这,绝不只是隋炀帝留给我们的启示。隋炀帝邀请诸大臣聚会,酒过三巡,以"泥"字为韵,  相似文献   
98.
《隋唐演义》与《说唐全传》作为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在1996年被我国电视剧艺术家改编成为电视剧《隋唐演义》。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隋炀帝杨广的形象进行了较其他人物更为深入地改编式塑造,通过史实渗入与情节虚构的双向并举、人性化诉求的有意深化、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等艺术手法使其形象更为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9.
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由此“幸江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本文对隋朝人所作的四首相关诗歌进行了研究,考证出它们的写作时间、地点等本事;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诠释,既还原了事件的部分历史场景和细节,也印证了唐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此外,还对杨广做太子时经由颍水入淮“巡抚扬州”时的五首相关诗歌作了简要考论。九首诗歌都与皖北历史地理有关,对深入研究皖北地方文化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0.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有哪一条人工河流,能滔滔不息、不舍昼夜地流淌了一千四百多个春秋、穿越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