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篇
教育   15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21.
概念既是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的基本需要,也是构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问题以及如何认识教育学中已有概念问题,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这会促逼着人们理性和科学地认识教育学科的人文社会性,而非僵硬的把教育学变得科学化、工程化和技术化。其实,没有非科学主义的人文主义教育学,也没有非人文主义的科学教育学。不能以一种"原罪论"推定形式,认定教育学核心概念体系是糟糕的,并以一种形如赫尔巴特式的科学主义的"法度"来度量今天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决不可简单套用某种逻辑规范,教育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有统一的定义。教育学主要还是一类主观性学科、价值性学科,是一类人文学科。教育学研究中的结果决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或"好与坏"的术语来衡量,只能用"差别与影响"来概括,这也是人文学科研究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2.
针对袭人的评价是较为复杂的,各种评论有其功利的原因,也有其文化原因,更有人物形象研究方法的偏失。从“人”的角度,以“了解之同情”法观照小说人物形象,较为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3.
希腊神话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因触犯天律,被罚缚困于冰冷而凄凉的岩石上“守望”,却依然无怨无悔,始终执于自己的信念,体现的是“人性的完美”。希伯莱的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因人性的过失,遭受了“原罪”的惩罚,于是救赎的等待成为一种道德意志上的教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神性的圣明”。“盗火”与“原罪”这两例典型折射出“两希”在民族化上的多重差异。  相似文献   
24.
史铁生的作品中洋溢着深厚的宗教文化精神,尤其是对基督教文化的言说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人本的困境的关注,更有着对救赎的终极眷注。  相似文献   
25.
《圣经》的上卷《旧约》是上帝创世的故事,因了人性之恶,充满了许多具体的罪孽和迷失,以至于连上帝都开始后悔造人于尘世.为了挽救世人,耶和华派其子耶稣降生尘世传播福音,下卷《新约》就是基督拯救世人的故事.北村的写作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虚无到皈依,从罪的控诉到灵魂的救赎的过程.北村是一个始终关注存在的作家,早期形式上的先锋掩饰不住内心的迷失,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的阴影.皈依之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执着于对人性原罪的渲染和揭示,在否定人类种种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之后,拯救的道路无一例外都被引向上帝的仁爱和良知的复苏.  相似文献   
26.
如果从"A"的多重意义解读文本,那么<红字>中最根本的原型--"原罪--救赎"可以在意义的动态阐释中突显出来."A"既是象征生命的开始,人性的复苏,同时也隐射<圣经>中万恶之源头.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为典型的象征.  相似文献   
27.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8.
张苏 《考试周刊》2012,(70):27-28
基督教的罪是原罪,它与法律意义上的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含有其自身特殊的韵味。按照美国主流文化的标准而被打造出来的电影《七宗罪》(英文名称Seven)从宗教的角度来解读当代美国社会弊病,充分展示了美国人对基督教的罪的诠释及对基督教《圣经》的尊崇.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美国社会,其宗教反思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9.
戈尔丁的所有作品都饱含寓意,尤其是《蝇王》这部小说,更是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等融为一体,可谓其众多作品中的典范。而整部小说中,有一处更加升华的哲学内容,并没有被广大文学批评者所关注,即戈尔丁的二元论。基于此,从六个方面详论戈尔丁在《蝇王》中所阐释的二元论,原罪与本罪的关系及转化,以期从《蝇王》的写作手法中还原作者最真实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30.
伊甸园并非是基督教所宣扬、世人所普遍认为的人间天堂、世外乐园。在伊甸园里依然充满了物质的诱惑、等级的压迫和道德的秘密。人类失去伊甸园的原因,不在于对恶的选择,而在于对等级的僭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