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4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教育   31874篇
科学研究   1600篇
各国文化   63篇
体育   1228篇
综合类   584篇
文化理论   158篇
信息传播   2809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404篇
  2022年   396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534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817篇
  2015年   1283篇
  2014年   3319篇
  2013年   3030篇
  2012年   3434篇
  2011年   4075篇
  2010年   3202篇
  2009年   2563篇
  2008年   3282篇
  2007年   2197篇
  2006年   1681篇
  2005年   1776篇
  2004年   1569篇
  2003年   1069篇
  2002年   703篇
  2001年   430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军 《垂钓》2004,(11):23-24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后如果能认真总结,其价值甚至比成功还要大。  相似文献   
92.
一、积极向学生渗透数学审美教育 数学美就是凝结在数字和图形中的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鲜明性、新颖性等,而且还包括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中的一种心灵优越,以及充实的内心体验的充分满足。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不同于艺术美的华丽的装饰,而是具有隐蔽性,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罗素语)”。  相似文献   
93.
学生的差异性即参差多态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在学生的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9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站在“立人”的高度,从关注学生个体出发,重视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重视审美体验和情感态度。凸显这些理念固然重要,而寻找落实理念的途径更为关键。在长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我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过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下面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谈三点体悟。  相似文献   
95.
96.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学生愁——不会写,不愿写,提笔发愣,落笔发呆;教师愁——指导难、批改难。作文个性化,感情真挚化那就更难!其实细细品味,如此之难主要是因为素材的缺乏,积累的空白,生活体验,情感表达的忽视……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从简析《喧哗与骚动》看似混乱无序的篇章结构,以及布局上总体时间的神秘性着手,在此背景下把昆丁的自杀看成是他生命体验中超越的瞬间,体悟出人在时间中存在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8.
戴彦勋 《师道》2003,(12):36-36
或许是因为教师自我张扬与表演的欲望,或许是因为应试教育下学生内心人文的沙化,在时下的语文教学界,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的倾向。走进语文课堂,张弛有致、抑扬顿挫,听来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琅琅读书声,更多的时候已经成了一种极其遥远的记忆。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在教读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这位教师讲解时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字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再与红军风趣幽默的…  相似文献   
99.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士杰在为《执教成功之道》一书的序言中写到,“大凡优势项目之所以成为优势,概由不断的学习而发端,而长期落后项目之所以落后,首先是学习精神不够,对项目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深不透,而导致训练管理上的劳而无力”。  相似文献   
100.
叶松明 《教育》2009,(4):58-58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而真正决定成功的是沉于水底的能力、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和协作精神等。我觉得后者的获得,仅从书本、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到,并成为他们自己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