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5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东山戍台将士墓群是东山明清两代戍边将士为保卫台湾而远渡大洋、抛头颅、洒热血,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真实历史见证。从其历史意义、涉台关系和保护利用进行论证,以达到保护好这一重要的涉台文物,发挥涉台文物在爱国主义教育、对台宣传乃至祖国统一事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在高中教材中,有这样几篇传统篇目:《渔夫》《报任安书》《兰亭集序》《赤壁赋》《(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作者都直接或问接谈到自己如何看待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是贯穿每个人生命的首要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局限文本的讲解与分析,而不是将作者的思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来分析思考,结论往往肤浅而不能真正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启示,甚至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3.
辽代契丹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其中的居住与出行文化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契丹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特殊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特定的居住和出行形式,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居住与出行中,更多地体现出毡帐为居、车马为行的特点,同时还融入中原地区汉族的居住与出行的文化特色,一方面反映了契丹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与中原汉族文化相融的状况,并且在辽墓壁画中直观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4.
商州四皓庙四皓墓稽考--兼论商山即楚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商州四皓庙的概况,通过资料引证和碑石佐证,得出了商州四皓墓不是"衣冠冢",而是真墓的观点.四皓的隐居地商山,也称楚山,西起商州城南,绵延至丹凤城东,四皓在商山一带隐居多处.  相似文献   
105.
<正>2003年,出土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吐尔基山辽代早期墓葬的彩绘木棺具,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吐尔基山辽墓以其随葬品的丰富、墓主人的高贵社会地位与身份之谜,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如此完整的辽墓彩绘木棺在内蒙古地区更属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6.
武贞 《收藏界》2012,(8):52-57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的战国中山国古城以及中山王族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其中尤以中山国王墓及其陪葬墓出土的磨光压划纹黑陶最为著名,造型端庄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是陶瓷艺苑中一株亮丽的奇葩,代表了中山国高超的制陶工艺。  相似文献   
107.
川南泸县宋墓石刻在图像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框形结构”的运用。人物、鸟兽或花卉等内容被放置在一个框形结构中,运用在假门石刻、侍仆石刻、乐舞石刻以及仿木结构建筑部件上,通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框”分割空间,形成有序而丰富的视觉层次。  相似文献   
108.
霍去病基石雕为借石拟形并运用简单而得当的线条顺势雕凿而成的艺术作品。其中“马踏匈奴”、“人与熊”、“怪兽食羊”等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搏斗情节,所表达的思想都是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相互较量、相互斗争的主题。两千余年之前的艺术匠师们将它们构思成这种形象,足以说明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历。这几件作品有可能取材于当时长安上林苑的斗兽活动。  相似文献   
10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对《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0.
《墓碣文》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诗性表达。活着的"我"面对一个坟墓中的"我",是自我心灵在两个世界中的对视与诘问。这种跨越生死的对话,构成了鲁迅对生存本质及其意义的考量,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从虚无到实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